“两头”说:古禅师·余光中·王爱红·包容冰
呼岩鸾
前不久逝世的著名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诗叫《乡愁》,风行于中华大地。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全诗四节,整齐匀称的行列中,嵌着“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主题意向,附着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四个关键词;浅显易懂的语言,自然回环的韵律,步步颤动的节奏;忧伤而不颓丧,渴望中充满信心,在人生的四个阶段四个方位,朴素地表达了对母亲、爱人、与大陆的真实深切的感情。这种感情并非奢华,但却是最贵重的。题目是“乡愁”,其实是祖国愁思,说到底是一首深入炎黄子孙人人心中的绝无仅有的爱国主义诗篇。乡愁就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的普通事物,在这头、外头的永远是诗人,在那头、里头的则是母亲、新娘与大陆。诗人的真情实意中,母亲、新娘、大陆是最亲的,是一体一个量级的。我们纪念余光中,永远记住《乡愁》。
乡愁跟随诗人余光中多年,《乡愁》问世多年后,由台湾传入大陆;诗人也回大陆看望故土故人以慰乡愁。此后,“乡愁”一词就成了一个公众词语,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社会各领域常以标识某种有关事物,竟至被电视频道列为固定栏目。习见事物突兀成为意象和关键词后产生的特殊美学效果,引起大批诗人的仿效,把《乡愁》的格律化表现方式当做一种格律,用以写作抒发对故乡、祖国、亲人、恋人之情素的诗歌,写出自己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在视觉中是两头。《乡愁》的“两头”说,在中国文化史中溯源,可至宋代成书记录唐代前后禅师活动的禅史《景德传灯录》。这部经典性灯录中也有很多议论禅理的“两头”,也有“两头”说。《乡愁》写于1971年,不知余光中看过灯录类僻典否?但文化的根系是不由人为地在历史土层深处伸延,在遥远的地面上冒出叶芽枝干的。《乡愁》的“两头”说,是《景德传灯录》“两头”说的现代形态。
《景德传灯录》卷第五,记信州智常禅师,心意豁然,乃述一偈云:“无端起知解,着相在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任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趋两头。”
此段语录,首提“两头”说。佛和魔,正和邪,觉和迷,也是“两头”。人必须“情存一念悟”,觉悟时“宁越一时迷”;只有入了“祖师室”,才不会“茫然趋两头”,站牢连接两头的壮根,才能找到“不着相”的菩提。余光中是觉悟之人,《乡愁》已胎藏着这种禅识,诗中的两头,都是正面的智慧、觉悟与感情。
卷第十,记湖南长沙景岑禅师,有人又问:“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佛性在阿那头?”师云:“动与不动,是何境界?”云:“言不干典,非智者所谈。只如和尚言‘动与不动是何境界’,出自何经?”师曰:“灼然言不干典,非智者所谈。大德岂不见《首楞严经》云:‘当知十方无边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清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师有偈云:“最深深,最深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为众色,悟到刹境是真心。身界两尘无实相,分明达此号知音。”景岑禅师又在另一段语录中,以蚯蚓两头有佛性,论证了“自己”和“山河国土”的同一。
这段禅师语录提出一个著名禅理问题:蚯蚓断为两段,两头俱动,佛性在哪一头?蚯蚓是再生能力极强的动物物种,断为两段,两段皆活而不死,可再生为两条蚯蚓全身。有情众生皆有佛性,蚯蚓也有。两段蚯蚓再生为两条蚯蚓,佛性在哪一段哪一头哪一条新生的蚯蚓?两位禅师辩论此问题。首先认定两头俱动的境界,再引证《首楞严经》所说尘界六大本无生灭法义,最后景岑禅师以一偈作出结论:“迷者迷心为众色,悟到刹境是真心”。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二尘物质众色迷误心智不悟,如来藏也即佛性情真圆融,进入二段蚯蚓的两头。佛性在蚯蚓的每一头,两条新生的蚯蚓都有佛性。《乡愁》中的两头是互动的,都情真圆融。有智常禅师与景岑禅师两首禅诗(偈)的陪衬,使得《乡愁》的“两头”也涌流出了禅味。
“蚯蚓两头”再次被提出。卷第十一,记襄州延庆山法端禅师,有人问:“蚯蚓斩为两段,两段俱动,佛性在阿那头?”师展两手。
师展两手,意即佛性在两头,一头不缺。此段语录在卷第十二襄州延庆山法端禅师条下又重复一字不差出现,似误。前禅师为沩山灵祐法嗣,后禅师为香严智闲法嗣。
卷第十,记镇州普化和尚,或城市,或冢间,振一铎云:“明头来也打,暗头来也打。”一日临济令僧捉住,云:“不明不暗时如何?”云:“来日大悲院有斋。”
“明头”、“暗头”也是“两头”。城市与坟墓中所来者有邪恶“明头”,也有邪恶“暗头”,皆打之击之;不明不暗者可送入佛寺福利院吃斋饭感化向善。《乡愁》中的“两头”,皆正义崇高神圣庄严,是正人君子讴歌的对象。
卷第十一,记袁洲仰山慧寂禅师,随沩山开田。师问曰:“这头得恁么低?那头得恁么高?”祐(沩山)曰:“水能平物,但以水平。”师曰:“水也无凭。和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祐然之。卷第十七,记吉州天山无殷禅师,人问:“四壁打禾,中行划草,和尚赴那头?”师曰:“什么处不赴?”曰:“恁么即同于众去也。”师曰:“小师弟子。”
禅师们总爱用多见平常事物抒发禅理。前段语录以开田高低,说明对两头“水能平物,以水平之”;后段语录以打禾铲草,说明“两头皆顾,无处不赴”。《乡愁》用平常多见事物写出两头外的极广阔意境,余光中是大师,“小师弟子”不能望其项背。
卷第十六,记河中南际山僧一禅师,有人问:“类即不问,如何是异?”师曰:“要头即一任砍将去。”卷第十八,记杭州龙册寺道怤禅师,有人问:“如何是心?”师曰:“是即两头。”曰:“不是如何?”师曰:“又不成是头。”曰:“是不是总恁么时如何?”师曰:“要多饶过。”卷第二十一,记杭州倾心寺法瑫宗一禅师,有人问:“如何揲实,免见虚头?”师曰:“汝问若当,当众尽鉴。”有人问:“恁么来皆不丈夫,只如不恁么来,还有绍继宗风分也无?”师曰:“出两头,致一问来。”僧曰:“什么人辩得?”“波斯养儿。”卷第二十一,记潭州妙济院浩传心大师,僧问:“拟即第二头,不拟即第三首,如何是第一头?”师曰:“收。”
上面五段语录所阐释的禅理,“不能求异砍去一头”、“心就是两头”、“求实求是免见虚头”、“出两头继宗风”、“不三头,保二头统一于一头”,在《乡愁》的“两头”中得到了圆满体现。这些道理,“众人尽鉴”,心明眼亮。怎么不丈夫怎么行事的怪胎“波斯养儿”,也应该辨别认识一下。
卷第二十四,记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升堂示众曰:“出家人但随时及节,便得寒即寒,热即热。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正是痴狂两头走,有什么用处?上坐,但守分随时过好。珍重。”
文益禅师禅思深邃,示人字字珠玑,分明可捡。“两头”须端视正观,勿痴狂两走,更需有赤子行思,知晓义理,与时皆进,随时节因缘寒热,守分随时过最好最宜。《乡愁》大有时节因缘,两头青翠,百年后还会被人珍重吟诵。
卷第十七,记吉州南源山行思禅师,有人问:“如何是南源深深处?”师曰:“众人皆见。”曰:“怎么即浅去也?”师曰:“也是两头遥。”
南源禅境最深处,众人可见。一头是菩提般若,一头是人间尘世众生。两头相隔遥远,即便通达易行,也是两头遥。但两头遥,两头亲,两头相通不断,终能合一同一。《乡愁》中的两头,正是如此。《乡愁》和古代禅师语录,也是两头遥,长达一千多年,但却是潜脉相通神思一致的。
当代诗人王爱红,亲近佛教,通晓佛义,他的近似旧体诗绝句(截句)的《亦截句》百首,都是一行到数行的小诗。有些小诗大有禅宗语录“两头”的意境。实有的“两头”不在文字中露头,而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实际是现代禅诗中的佳作极品。由于两头遥,和余光中《乡愁》的形态大相径庭。二者都有“两头”的真善美的内核,但《亦截句》的“两头”潜伏颇深,不开掘不能察觉,开掘了就明显看见两头了
过去是今天的孩子
一行诗的“两头”,一头是过去,一头是今天。人们看两头,看出了颠倒,不是过去生出今天,而是今天生出了过去。这个颠倒生出的孩子,将有怎样的命运?怎样的胜利或挫败?怎样的上升或陨落?是历史的怪胎,还是时间的幸运儿?
请不要照镜子
我都给你看了
两行诗的“两头”,一头是镜中的我,一头是境外的我。人离开镜子,两头合一是一个我。镜中人近似真人而虚幻,境外人是唯一真我。请不要看镜中的我,而看境外的我。天下映像皆不真实。
黑夜是一面镜子
我从梦中醒来
最害怕看见的是一个不同的自己
三行诗的两头,一头是白天在人间活动的自己,一头是黑夜这面镜子中活动的自己,也就是自己在自己梦中活动的自己。弗洛伊德说,梦不欺骗做梦人自己,梦中的我自己是最真实的我自己,和儒家提倡的“慎独”、佛教的“阴德”是一个意思。而人在人间活动多有虚假一面,梦中人和人间人不一,乃是两面人。诗人反对人格分裂,倡导二我同一,在人见处人不见处,都要表现表里如一的真实自我。
夫人问儿子
娘是谁
儿子回答
娘是姥姥
四行诗的两头,一头是夫人,一头是儿子,姥姥在中间。这首小诗太像古代禅师口语化的语录了。利用语言上的美丽误会,写出了三代人的亲情。儿子按现代人的叫法把母亲叫妈妈,夫人按旧时叫法把母亲叫娘。儿子自幼习惯于妈妈把外祖母叫娘记在心里了,真以为娘就是姥姥了。当夫人希望听到儿子回答娘就是妈妈时,却听到这种出人意料的回答,想一想明白了更觉儿子可亲可爱。三代一脉的血缘,来回流动中流出了一个小漩涡,复又流顺了,流动的感情倍增几分温度。
王爱红其他一些“亦截句”,如一行诗“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大海”,有两头,有两端,海和海相连,人和人相通。二行诗“有一条路是水/这是改变世界的方法”,有两头,是两块陆地,通过水路把两块陆地沟通起来,把两部分团聚起来。这首诗的禅意,和灵祐禅师的禅语“水能平物,但以水平”相同。三行诗“从睡梦中醒来/比如方便/再轻轻地回到梦中”,梦有两头,这头出梦,那头入梦,梦是好梦,有“方便”的调侃,亦无妨。四行诗“我哭了,我说/我是为了我奶奶,我/一扎出翅膀就飞走了/全然不知道我奶奶心里多么难受”,有两头,是奶奶的心,让那个为奶奶的孙子,从心的这头飞出去,再从心的这头飞进来。
王爱红《亦截句》,多数截到四行或以下,但既称“亦”,并不绝对,也有超过四行甚而到达八九行的,仍是小诗之属。截句,是从心灵高低起伏中截取下来的,就是心灵凹凸的断面了。凹凸处的两头,聚集诗意禅思,内容自然就大大地大于形式了。
梅川居士诗人包容冰(笔名舍利)是国内宗教性诗人佛教诗人群中,最著名最重要诗作数量最多的佛教诗人,写佛诗禅诗过千首,多有坟墓意象,多有坟墓两头,多有生死两头。佛教在中土延续两千年不断而愈盛,佛教诗人包容冰佛诗中的两头,因佛法的深长根系,和古代禅师语录的两头并无“两头遥”的距离,倒像是一根长藤上芬芳可及的佛花佛果。自然,包容冰佛诗的两头的禅意隐蔽在茂盛的佛花佛果中,并不以文字现身,也就有了《乡愁》所不曾有的馥郁的佛思禅意了。
舍利观察思索人类本身生和死的两头,“生,如果是一道哲学命题/那么,死更是一道哲学命题”(《读<</SPAN>西藏生死书>》)。舍利观察思索人类田园生和死的两头,“看着田园褴褛的衣衫/一头飘拂,一头腐烂”(《苍茫谁说话》)。舍利现在和余光中一样,站在坟墓的两头了。外头的永远是诗人,里头的是不同的死者或旧物。“名利是两座坟墓/一座埋葬腐烂的肉体/一座埋葬迷惑的灵魂”(《疲倦》)。“冰冷的月光挟带寒霜/打在荒草萋萋的衣冠冢上”(《菩提流蜜:记忆的故乡》)。“捡鹅卵石为不再流浪的肉体垒家/灵魂啊,你就脱掉褶皱纵横的肉衣吧”(《低处行走》)。“而谁又在萋萋荒草的坟茔,烧一叠纸钱祭奠,犹如/血色的落霞抚摸霜降淡淡的余温”(《洮河,流过岷州的记忆》)。“又有一个人走来,挖个沙坑/埋掉裸尸悲惨的结局”(《觉行慈航》)。“在列祖列宗的墓地上/我带着家眷前来扫墓”(《道歌》)。舍利面对的这一座座祖先的坟茔,里头是悲凉的冥世抒情,外头是苦难的人间叙事。
坟墓里头的逝者的具体形象,和坟墓外头的诗人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清明雨下,怀念亲人》和《祖父躺在墓地里》两首诗中。
《清明雨下,怀念亲人》,坟墓的外头是前些年终于宰掉了舍不得宰,宰后煮熟后舍不得给两个孩子撕一条大腿,全部拿给了病重的爷爷。而今站在爷爷墓前的悲思绵绵的诗人与亲属们“跪在爷爷酸枣树葳蕤的坟冢前……/一叠叠烧着百元冥币/浇着红酒、净茶,献上猪耳朵、鸡蛋”。坟墓里头,是“二十多年前的春天/你驾驭杏花马车走向深远”的爷爷,和奶奶化作两只小鸟,落在酸枣树鸣叫几声而去,“用别样的方式/眷顾了你的后辈儿孙一眼”。乡村祭祖,追思由坟墓外头进入坟墓里头,又回坟墓外头,两头悲哀回环,遍被清明雨中的桃花杏花。《祖父躺在墓地里》,诗人“在城乡的结合部,走累了一个人歇缓——/遥望你静静的墓园”,在坟墓的外头,看到坟墓里头的祖父,“心静如水/把尘世的烦恼和灾难忘却”,但诗人却牢记祖父“饥饿和疲倦的模样”,又想象着“那几只飞来飞去的麻雀”,“又把不回家的灵魂/再一次呼唤”。魂兮归来,支持后人们兴旺发展。
《周年祭》《三周年,祭父》《祭母辞》三首诗中,在坟墓外头的诗人,用如来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和儒学大师颜之推的“眼学”,看见了坟墓里头的光景,那已是光明、辉煌、庄严、神圣的超脱、上升与涅槃,绝非俗世的死亡观想悲惨。
《周年祭》,祭祀父亲逝世一周年,舍利居士的信念哀中弥坚:
我们给你再念一部《阿弥陀经》
来到坟前,没有烧纸钱
知道你去了西方
共同诵念了一阵佛号
《三周年,祭父》,诗人对已故父亲的祷词,是一个佛门弟子对佛法的通达证悟:
你终于撒手人寰,悄无声地离开
娑婆世间跟随阿弥陀佛去了极乐世界
坟墓外头,“荒草葳蕤,沙棘繁茂/满堂儿孙和一群佛友前来诵经念佛/超脱,增加你的品位”
一声佛号成就的秘笈,在你身上应验
父亲,你的表法示现,佐证了
念佛成佛的真理
舍利在母亲辞世后写了《祭母辞》,和古今数量颇多的或传统规格化或现代新潮化的祭母辞不同,这是一篇符合佛教与儒家正统规范的偈颂类悼诗,认证了世人皈依三宝修行菩萨行必能成佛的佛义,增强了世人跟随阿弥陀佛走近极乐净土的信念:
在你荒草稀疏的茔地
伫立良久,两座黄土是父母亲的家园吗
我不这样认为。那是你们脱去的两件
告慰世人速朽的衣衫
站在坟墓外头的舍利居士,早已看清人的肉身只是一件肉衣,一座活动板房;现在眼前的两堆黄土坟墓,也只是“两件速朽的衣衫”;于是舍利“围着母亲的坟茔右绕七匝/念着妙不可言的圣号/给脱下的衣衫箍了七道金刚”。父母的家园在哪里呢?舍利居士知道:
父亲早走你三年
于莲池海会等你,八功德水洗净累劫
无数罪业,你的智慧功德横贯乾坤
眼睛亮如明镜,看清一粒微尘有三千大千世界
父母亲的最后家园是无量寿国熠熠生辉的佛陀净土,那里莲花在开,荷蕾正孕育新生命的灵胎。舍利的二叔此后去世,“佛国又多了一朵荷蕾”。家族坟园又添新坟,诗人与后辈在坟前悼念。坟墓外头的人们看到了:
我的祖坟祥云缭绕
只因这三位
念佛的居士埋在了这里
坟墓里头的亲人已去了西方净土,坟墓只是佛教文化符号了。
每个人都说自己的话,每个诗人都写自己的诗。听什么话读什么诗,听的人读的人可自由选择,只要话好诗好就好。古代禅师语录的“两头”,余光中《乡愁》的“两头”,王爱红、包容冰诗歌的“两头”,都是好的;他们的世界也都是好的了。
2018年3月1日·深圳仿佛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