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禅师和当代居士舍利的“十二时”中
呼岩鸾
十二时是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以记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二个小时,如子时即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化出现的禅宗,就用中国地支概念“十二时中”,表示禅宗的修行方式。
禅史灯录经典作品《景德传灯录》,对“十二时中”多有记载。
卷第十一,陇州国清院奉禅师,悟到“十二时中降伏其心”,要有“敲冰求火,论劫不逢”的执着精神。虽然敲冰永远敲不出火来,但还是要敲;降伏心中的外道邪见很难,但还是要斗志昂扬地与之对抗,一步步走进佛心。
卷第十九,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坚持“十二时中不空过”,特作一颂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佛法在前不细审,模糊两可,信心不坚,永劫不悟。
卷第二十,郢州芭蕉和尚,对“十二时中如何用心”,作了一个善巧譬喻:“拢总一木盆”。把佛义聚拢于一木盆中,捧在胸前不离不弃,佛义即入其心。
卷第二十一,越州清化山师讷禅师,看到对佛法“十二时中不疑不惑”的人,赞一个“好”字。珍重不疑不惑的高僧,才能遇到这样的高僧。
卷第二十四,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回答“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曰:“取舍之心成巧伪”。抛弃虚情假意,虔诚皈依三宝,一天十二时中的言行才能和道相符合。人又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师曰:“步步踏着。”十二时中迈步,每步必须踏着佛所指道路不偏不离。
卷第二十四,杭州天龙寺秀禅师,上堂告知众人:“十二时中在何世界安身立命,且仔细点检看。何不觅个歇处?”要仔细找个十二时中能安身立命的憩歇休养的处所,那就是佛国净土世界。
卷第二十七,龙牙禅师与僧人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力?”龙牙曰:“如无手人欲行拳始得。”像无手人在想象中握拳打出去那样用力;心存一念,在一念中念佛向佛必能成佛。
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十二时中,凭持自性,锤炼佛性,这才是禅僧的本声本色。
卷第二十九,录宝志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每首九句,宣说学道人在一天十二时中对三宝的皈依证悟。
宝志,亦作宝誌、保志,南朝齐梁僧人。《高僧传》卷十载,俗姓朱,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出家修习禅业,在金陵研经弘法,齐梁时被齐武帝梁高祖梁武帝和王侯士遮视为菩萨化身的“神僧”崇奉。《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七,叙其言行怪异,“居无定室,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徒跣执锡,杖头擐剪刀尺鑑,或挂一二尺帛。数日不食,无倦容。时或歌吟,词如谶语。士遮共事之。”卷第二十九,录宝志和尚《大乘赞》十首与《与十二时颂》。
我国古代佛教之路,共有三条。两条在陆上,一条在海上。第一条在金陵、洛阳、长安、西域和古天竺之间,由法显、玄奘等近百位中外僧人开辟;后借海路东延至新罗、日本。第二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和古印度之间,由莲花生等藏传佛教与小乘佛教僧人开辟。第三条在广州、南海、印度洋、古天竺之间,由法显、菩提达摩等中外僧人开辟。兰州是古代佛教之路的重要驿站,朱氏宝志和尚是原籍兰州弘法在南朝首都金陵的著名高僧。顺世时寿高九十七,敕谥“秒觉大师”,葬于钟山独龙阜,立“开善精舍”,处处传其遗像。
宝志和尚作《大乘赞》二十首,《十二时颂》十二首,还有很多语录辞句,盛行于世。他作《十二时颂》的缘起,灯录有记载。梁高祖一日问师曰:“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在十二时中,就是《十二时颂》了。
现全篇抄录《十二时颂》: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着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花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勿起功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说珍羞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戍,狂子施工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似添。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超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达有。
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
《十二时颂》对应相通于“十二因缘”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外、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称为“十二支”。已有佛教正能量的“天干十二时”和负有人生负能量的“因缘十二支”对峙,壁垒分明,相尅取生。十二因缘暗合人生十二阶段,三世轮回由此发轫。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因成现在果,现在因成未来果,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均被锁于此坚固链条,环环相扣,陷于三世两重因果报应,在三世六趣生死流转,无有终期,人人被八苦所累。《十二时颂》之处正路昭昭,佛义高悬,引领众生走出十二因缘迷阵,跳出六道轮回怪圈,到达快乐涅槃。
《十二时颂》是中国佛教弘法期著名的佛诗,诗体属唐代前后的民歌风格的曲辞定格联章类。十二首同一格律,同一行数字数。节律铿锵顿挫,钟鼓梵号清朗。十二时对十二支,一百零八行字字句句承载佛法真谛,修行精要与证悟心得。传法庶表犀利,直指人心进入心源。正知正觉与邪知邪见相激,智藏光芒灭愚惑,佛天佛地俱光明。
《十二时颂》一颂一佛义一佛行;苦难蕴道,莫重物欲;神光照人本来面貌,避魔不生烦恼;去分别心绝声色,一坐一卧是修行;不要拘泥文字,认取祖师玄义;人身是宝,不入无明;不离经论本意;不向外道求证;守贫耐苦,洁净身心;戒酒戒荤节制物质享受,心中只有佛,心外无一物;守护内心光明,安外茫茫暗世;勇猛精进,无丝毫懈怠;生死不是有无,看破生死即入永恒极乐;佛珠发光如朝阳,照耀学佛人不朽的精神。
一千五百年前的宝志和尚动口唱出了《十二时颂》,当时的“未了之人”也跟着唱了起来。佛教曲辞朗朗上口,本来就是众生合唱的。现在的“未了之人”也来听听吧。
此后,“十二时”概念被广泛使用在佛教曲辞中。如根据敦煌遗书《维摩诘经》曲辞编成的《五更转兼十二时》二十八首,在十二时中一口气概括了维摩诘居士呵难十大弟子四位菩萨与文殊问疾的情况,宣扬佛教智慧与无限神通。曾西行求法发愿焚身的鄜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智严,作《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竟长达一百三十四首,赞美佛法救人苦难,劝人皈依修行,警示因果报应;还愤怒地斥责社会的贫富悬殊揭露民众苦难,如“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人已向尘埃走”。以下各段描述社会苦情十分典型深刻细腻。任半塘编《敦煌歌辞总编》,收有一篇《禅门·十二时》共十二首,弘扬佛法十分精辟,如“鸡鸣丑,擿木看窗牖。明来暗自除,佛性心中有”。
佛教曲辞是用来歌唱的,传唱起来,就成了民间文学,对佛教的传布与佛法的普及起了极大的作用。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一文中,以佛教戏剧《目连救母》为例,对佛教俗文学作品曲辞一类的民间文学,给了极高的评价,称其“刚健、清新”。“十二时颂”一类的佛教诗歌,以其真切、厚重、质朴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的佛教诗歌与俗界诗歌,也是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巨力的。俗界诗歌的“刚健”是无无病呻吟,“清新”是无八股浊气。佛教诗歌“刚健”,是有佛骨佛髓,“清新”是有禅风禅味。
《十二时颂》是一个和尚宣讲的佛义与证悟,那么,唐代前后一个禅师一天十二时辰内的具体活动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属禅宗南宗顿门慧能法系,慧能弟子青原行思的第十一世,嗣法前天台山德韶国师。本先禅师著《竹林集》十卷,作佛教诗词歌赋千余首。《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六,收有本先禅师的一长段语录,全文如下:
晨朝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佛前礼拜了,和尚主事处问讯;和尚主事处问讯了,僧堂里行益;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粥;上堂吃粥了,归下处打睡;归下处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斋时僧堂里行益;斋时僧堂里行益了,上堂吃饭;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东事西事了,黃昏唱礼;黃昏唱礼了,僧堂前喝参;僧堂前喝参了,主事处喝参;主事处喝参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初夜唱礼;初夜唱礼了,僧堂前喝珍重;僧堂前喝珍重了,和尚处问讯;和尚处问讯了,礼拜、行道、诵经、念佛。如此之外,或往庄上,或入郡中或归俗家,或到市肆。既有如是等运为,且作么生说个勿转动相底道理?且作么生说个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体底道理?还说得么?若也说得,一任说取。珍重。
禅宗僧人并不像当代一些追逐时尚流行仿效狂禅作风的文人,所想象的那样胡说乱行很不正经,“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禅门自始就是有规有矩的。《景德传灯录》卷第六记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被历代禅僧补充扩展为《百丈清规》,对禅院内组织体制、佛事活动、日常集体活动、内务田园劳动、作息时间等等,都作了条理化的严格规定。编成了清代的《禅门日诵》,开列了禅师禅徒必读必修的经书书目。禅人们在禅院内与社会上依照禅规过着严肃刻板艰苦朴素的生活。但他们在精神上宏富开阔自由自在,读佛教经书也读佛教以外的各类书籍,弘扬个性驰骋思想,对佛教禅宗发展作出理论贡献,写出大量的弘法著作与诗歌散文。
本先禅师语录,记叙了他曾经奉行的也是向禅僧禅徒介绍要他们奉行的禅院一天十二时辰中的活动程序。一篇流水账,很烦琐,却啰里啰嗦得有些幽默,近似有趣天真,令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失童心的老和尚,像小孩子一样认认真真说家常,人愿意和他亲近。
本先禅师说了从早起到夜睡禅院内一天十二时辰的二十二事。在生活上是吃茶吃粥吃饭睡觉;在劳动上是内务整理,东事西事各种杂活;在礼仪上是佛前礼拜,向和尚和各主事问讯、喝参唱礼;最重要的功课是诵经念佛,参悟大道。如此庄严运为,必能悟得大道。
历史片段不会完全重复出现于后世,但有惊人的参照系,就在事物螺旋形上升的某个片段上。宝志和尚的《十二时颂》和本先禅师《十二时语录》出现一千多年后,又出现了当代著名佛教诗人包容冰居士的《一天的舍利》。就像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永恒不变一样,佛教徒皈依三宝的行动轨迹也永恒不变。
包容冰《一天的舍利》全诗如下:
放开驰骋的思维和
想象。四面八方涌来的喧噪
就像我前世所欠你的债务
今生,必须一一偿还
凭什么理由怪罪这个世界
凭什么理由评判
你自身以外的事物
错是人家的错
对是人家的对,与你毫无瓜葛
守住自己无事生非的嘴
就守住了自己铁打的江山
一天的舍利
晨起搓脸,转睛,磕牙
洗刷‘梳头、焚香,伏地
呼喊圣哲的名号
一天天,一年年
继续拔除凡夫的万劫草根
谁说舍利在迷信
遁入空门,自说自话
唯有迷而乱信,迷而不信的人
可怜之至,孽障深重——
将有一天我倒驾慈航,才有能力
来拉你一把,我沉沦苦海的兄弟
一天的舍利,静坐多于思考
舍利的一天啊
继续寻找迷失已久的自性
当代诗人舍利居士的《一天的舍利》和古代宝志和尚的《十二时颂》有异曲同工之妙。异曲,一为现代白话自由体新诗,一为古代文言文旧体古风诗;同工,都对佛义与证悟作了精妙工笔描述。《一天的舍利》和本先禅师《十二时语录》比较,也有异同。《一天的舍利》选择性记录当代居士的一天八事与证悟;《十二时语录》详细记录古代禅僧一天二十二事与证悟。繁简不等,同有佛教徒对教祖与教义的至虔至诚。古代和尚禅僧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时辰把身心系于僧寺禅院,他们已是出家人。当代居士舍利是居家佛弟子,一天八个小时四个时辰必须从事养家糊口的公职工作;此外的时间奉献于读经念佛,参加法会弘法朝山问道求法,做佛事善事问苦慰贫,读诗研诗写作佛诗,还要操持家务与应酬社会交往。这种情形就决定了包容冰居士和宝志和尚本先禅师写作诗文时在内容上取舍的繁简。
《一天的舍利》,是舍利居士对莲友善友众生的诚实自白,对暂时迷误者的慈悲救援,对丝毫不懂伟大佛教又自视为一方神圣的愚人的严正声明。
舍利晨起做八事,搓脸,转睛,磕牙,洗盥,梳头,伏地,念佛;仿佛是对古代禅僧活动的部分重复。然后开动佛性思维,清理过错偿还罪债;誓言坚守佛法,不再造身口意三业,守住净土世界的铁打江山;眼光眷顾迷误不信真理相信妖言的凡夫,倒驾慈航会拯救苦海沉沦之人。舍利居士在一年年的一天天的十二时中,在镇静的结跏趺坐中,不断自觉拔除尘世俗界根性,寻找即心即佛的自性,向最高境界上升。
舍利居士十二时中的早课与晚课,是他十二时中的特写镜头。
《早课》:
凌晨三点,我搓面转睛磕牙
点穴抚胃磨脚捶背洗梳
看佛前亮着的灯盏
是楞严咒里的一个句号
大悲神咒无缘而慈
同体大悲。悲悯十方有形无形
有情无情一切海众
凌晨三点,正是《十二时颂》中“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的时辰,舍利早课开始,知道“唯神醒着”,人在做,佛在看,感到佛的广大慈悲从十方扑面而来,感到佛经、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与《心经》的神力进入身体,阿赖耶识的智慧在心中鼓涌;立即吟诵《金刚经》,接过了佛的心跳和呼吸,“昨天的我已经死去/今天的我又复活”。天亮了,佛子“心中升起了证悟的太阳”,享受到了早课的功果。
《晚课》:
晚祷的钟声,警醒着多少迷路人
找到回家的方向?
而多少迷路人,命运的绳索
牵在业力的手里
随一股业风吹进比九泉更深更黑的深渊
舍利是已找到回家方向的佛子,他做晚课,是坚定回家的信心,悲悯并拯救迷路人回头避免掉进又黑又深的深渊。舍利居士的家在《阿弥陀经》指明的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那里的人寿命无量/光明无量,真实不虚”。舍利做晚课,是要在临睡前,必须把“字字真实/句句真理”的佛说的话,“好好复述一遍”,“弥补圣贤教育/我这一生缺失的精髓”,健壮法身禅心佛骨。
舍利在十二时中,相应有十二首佛诗,和宝志和尚《十二时颂》一颂一种佛义共十二种佛义一样,也是一首一种佛义共十二种佛义。
《定律》,因果报应,“匡定宇宙万物成住坏空的法则”。《真诚》,要去伪存真,辨明事物的“三世因缘”。《清静》,高僧静坐,“把宇宙万物的真相/浓缩在一粒微尘”。《平等》,“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平等看待狮子和蚂蚁。《正觉》,有静有念有觉,领悟慧能大师的“涅槃妙境”。《慈悲》,在灾难频仍中对“造恶者”抵抗,并复以慈悲佛眼审视。《看破》,看破“四大皆空”,才能得一“无量世界”。《放下》,放下尘世一切物欲妄想,“驾驭莲花轻舟”。《自在》,熄灭欲火,看到“远方以远的圣境”得大自在。《随缘》,随缘所遇恒顺众生,是“一种处世的最佳方式”。《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改善的尘世中“你成了端坐莲台的住世活佛”。《修远》,“我的家就在无量寿国/泪流满面的阿弥陀慈父/等候了我亿万光年”。
十二时中,十二首佛诗,又向佛国走近了一天的路程。
佛教和一切宗教,都离不开诗歌,都活在诗歌里,凡亲近宗教的语言,都有了诗性。本先禅师的口语语录,如分行排列,便是一首回环发力极有情趣和诗感的口语诗。古代禅僧宝志和尚的诗文,和当代居士包容冰所作的体裁不同的诗文,汲取了各自时代进步的人文思想,都执行着相同的弘扬佛法改善人世的伟大任务。古代和当代两类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着同一的佛教经律论和信奉者,产生了自己的弘法诗人写出了优秀作品。古代禅僧的诗文偈颂,已在过去的史籍佛籍僧传文献中常存。当代居士包容冰的佛教诗歌散文,也会在今后的史籍佛籍居士传文献中常存。古今所有的优秀佛教诗歌都会存入诗史的资料库中。
2018年3月10日·深圳仿佛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