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十个关键主题句
与包容冰佛诗的感应证悟
呼岩鸾
佛教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年二年)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其专注一境见性思维得悟的“禅定”修行仪轨,即开始浸润最早一批佛教徒的心田。菩提达摩于南北朝西来中土后,倡行“舍伪归真”,禅风初萌趋盛。惠能《坛经》出现,中国最彻底本土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基本形态完成,继分南顿北渐,五家七宗。禅徒奔忙,传法兴禅。中土蔚然中,东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禅宗弘扬“随兴而发”、“见性成佛”、“即心即佛”、“心心是佛”、“定慧双修”,很符合文人与平民心态。历代繁衍中,不免“禅净合一”,“禅农一体”,不可阻遏地发展于今而成为遍及现代中国的人间佛教生活禅。
中国佛教极重视法统传承,著史存脉。南朝梁慧皎《梁高僧传》,所记僧人从东汉至梁初共计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唐道宣《续高僧传》、宋赞宁《宋高僧传》、明如惺《大明高僧传》,此外还有《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等,门类都有“习禅一门”。又有著名大师的传记如记录玄奘事迹的唐慧立著《三藏法师传》,有宋派史书清彭绍升著《净土圣贤录》,有记录修行善果的传记,北宋戒珠著《净土往生传》,有记载东汉以来历代著名居士言行的清彭绍升著《居士传》。
禅宗更为自觉地记叙本宗发展历史。著名禅宗史书有宋代以前出现的杜胐撰《传法宝记》、净觉撰《楞伽资粮记》、无住撰《历代法宝记》;至宋代有惠洪撰《禅林僧宝传》、石室祖秀撰《僧宝正续传》等等。《坛经》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唯一称“经”的佛书,可视为禅宗南宗断代史,奠定了中国禅宗的佛法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国禅宗理论与修行的概念。
《坛经》坚信“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灯点燃一灯亮下去,禅史也就有了“灯史”的另一名。历代灯史就是禅宗的通史。“灯录”是禅史的特殊体裁,重点记录禅师的生平行为、嗣法因缘、说法言句。禅师言句后被现代学者胡适称为“语录”,通行于世,以至被政治挪用。
最早的禅史“灯录”是唐代智矩撰《宝林录》,后有五代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撰《祖堂集》。宋代禅宗大盛,灯录亦大盛,首出道原撰《景德传灯录》,续有李遵勖撰《天圣广灯录》、惟白撰《建中靖同续灯续》、悟明撰《联灯会要》、正觉撰《嘉泰普灯录》,普济合五灯为一各择精要,撰《五灯会元》,成为最流行的禅史灯录。此前此后灯录多有,接续不绝。宋宗惠著《林间录》,明圆极居顶编《续传灯录》,明瞿汝稷编《指月录》,清初聂先辑《续指月录》,记六祖起讫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十八世著名禅师言行。禅史与灯录,记录了中国禅宗一千五百余年的全息图像。
灯录展示于后人者,是禅宗团体内部真正的学术平等,言论自由,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禅师们深扎佛根,借陈出新,蔑视权威,教外别传。学人自主游方参访,禅宿初学,扣问商讨,诘难答辩,以求学术进步。为了使自己的新见被人接受,禅师敢于直指人心,抛弃常识教条,绝不落言诠。甚至采取极端做法,行为说禅有雪峰滚球,德山执棒,临济呵喝;言句说禅抛弃假大空套话,出言即是机锋俊语,奇譬怪语;粗话脏话也切禅思,即使呵佛骂祖,亦不是叛逆,而是佛义另说。
禅史与灯录,记录了有关年代的宗教活动,反映了相应的社会景观与民俗及语言现象。
灯录中大量的白话散文,古典诗词,佛偈佛颂禅唱,则是禅宗文学的宝库,给当时与后世人间俗文学提供了可贵的养分。胡适给灯录的文学性给予了极高极热情的评价。现在看来,当今现代派诗歌的诸多先锋新潮诗法,如意境陌生化、意象排列、形象剪贴、反讽佯谬、黑色幽默、灰色傥侃、语言暴力、颠覆神圣、审美错位、反抒情、模糊叙事、下半身表现、口语口水化……在禅师那边都是随口而出,观者俯拾即得。后现代主义的逞奇斗怪的几百行上千行长诗,不如前几十代的禅师从农夫樵子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的一句禅语,更让人大吃一惊,心肝俱裂。灯录中的白话散文,是“五四”白话散文在一千年前的一段脉流。
《景德传灯录》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性灯录著作。北宋道原禅师著,翰林学士杨亿序。编撰既受命宋真宗朝,皇帝且诏翰林学士杨亿、大臣李维、王曙等,同加刊削,俾之裁定;显系官方书籍,然掺杂官方观点甚少,禅思仍自由活泼。全书八十多万字,三十卷。详记五代以前禅宗世系师承,首记天竺祖师七佛:毗婆湿婆、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舍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接记天竺诸祖摩诃迦叶、阿难等二十七祖;再记中华五祖: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二十九祖慧可、三十三组惠能(以上同《坛经》所记)及旁出尊宿;以下记中华五祖正统及旁出法嗣,共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另附有语录者九百五十一人。附录慧忠、神会、道一、从谂、大法眼等十二位禅师语录;宝志、志公、归宗、袭灯、洞山、白居易等三十七位和尚居士的偈颂歌赞诗铭。
《景德传灯录》书中,一些禅学问题反复出现,被提出十几次几十次的问题很多,有些同一问题竟被提问百次以上,令人注意。提出问题的多是禅徒,回答问题的都是禅师。问句虽一,但各禅师的答句不同。这些问题,都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最重要禅理,在形式上均为语录体或诗句,我命名为“灯录关键主题问答句”。
现抄录出现五十至一百次以上的关键问题句十句:
(1)如何是祖师西来意?(2)如何是佛?(3)如何是道?(4)如何是佛法大意?(5)如何是和尚家风?(6)如何是初心?(7)如何是学人自己?(8)如何是宗门境?(9)从何处来?(10)向何处去?
这十个问题,出现次数如此之多,每个问题有几十个甚至一百个以上答案。“如何是佛祖西来意?”竟提出一百八十二次。此事绝非偶然,实因这十个问题,都是禅宗也即中国整体佛教的命根子,其答案包蕴着禅宗的至理至解至情至性,和禅人们的修行方式与生活态度。
宗门禅师回答问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正面回答,二是隐喻回答,三是不作回答等于回答。回答这十个问题或其他问题时,常常使用如下十类关键词:教意与祖意、牛头见四祖、吹毛剑、吃茶去、菩提、莲花、棒喝、指月、十二时中、宗风所嗣唱谁家曲等。禅师回答问题的语言有三种,一是汉译佛经中的佛家语,二是汉语文言,三是当时的民间口头语俚语。
以下十个问题,各列三个禅师的三种不同方式的解答。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广义上讲,祖师是指天竺七佛祖师与天竺诸祖二十七祖,他们法身未到东土,但他们的佛法原教旨传到了东土。确切地说,灯录中的祖师实指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他是南天竺僧人,公元六世纪前叶由海路到广州,经金陵至北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遇慧可授《楞伽经》弘传禅学,被尊为东土禅宗初祖。他西来东土自然是传播佛法,但怎样说法传法?原教旨佛义怎样和中国文化结合?最后形成了怎样的中国特色佛法?这就是“祖师西来意”,每个禅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认识。
杭州奉先寺清显禅师正面回答:“高声举似大众”。祖师为的是救世佛法广泛普及与众生。潭州沩山灵佑禅师隐喻回答:“大好灯笼”。祖师举起灯笼照亮黑暗尘世。江西道一禅师听到僧有此问,不作回答,便打僧,让他自己去想。
“如何是佛?”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正面回答:“佛即是无事人”。佛看破尘世已经觉悟。朗州大龙山智洪弘济禅师隐喻回答:“即汝是”。你就是佛,人人可成佛。金陵净德智筠禅师不作回答而反问:“如何不是?”排除非佛,真佛即出。仔细看看,禅宗中的佛已经完全是一幅中国面貌了。
“如何是道?”
池州南泉普愿大师正面回答:“平常心是道”。即心得道,道在无分别平等心中。常州正勤院蕴隐喻回答:“楞伽峰顶一茎草”。佛在楞伽山说《楞伽经》,初祖持来移栽东土,中华草根们俱是得道人。鄂州岩头全豁禅遇人问道,作嘘声斥退不作回答。大道自在自存自为,整日高声喧唱者不是道,只配一嘘。
“如何是佛法大意?”
梅州大梅州法常禅师正面回答:“蒲花柳絮,竹针麻绳”。佛法主要思想在众生常劳作常使用常看见物事中。庐山归宗寺澹权禅师隐喻回答:“三枷五棒”。众生平等,被压迫奴役者要挣脱枷锁棒打,求的民主自由。洪州水老和尚听到此问,只是拊常呵呵大笑,不作一言。佛法既实在又玄虚,既难求又易得,既不见又常见。佛法在众生的呵呵笑声中。劳动人民的欢笑,就是佛法大意。
“如何是和尚家风?”
韶州云门山文偃禅师正面回答:“门前有读书人”。和尚应读书,和清高不浊的文人来往。福州怡山长庆藏用禅师隐喻回答:“斋前厨蒸南白饭,午后炉煎北苑茶”。喻示和尚要过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朴素,不当僧官不腐化。福州安国院从贵禅师口出同意反复句,实际不作回答:“若问家风,即答家风”。有什么问有什么答的呢?出家住寺,当了和尚,就过真和尚的生活,无有非分想,还须问吗?
“如何是初心?”
“初心”是后学的初心,指僧人皈依三宝时初发的心愿、理念、信心、使命、承诺与追求目标。意近第一义、第一句。
洪宁大宁院隐微禅师正面回答:“头载天,脚踏地”。佛法顶天接地,拯救天地众生。婺州金鳞报恩院宝资晓务大师隐喻回答:“独掌不浪鸣”。一个巴掌拍不响,众手才能开天辟地,团结群众弘法救世。福州安国弘瑫禅师对后学问“如何是(初心)第一句”,说二字“问问”,实际不作回答,问你自己去。“如是我闻”,“欢喜奉行”,学人应牢记修多罗始发初心第一句。
“如何是学人自己?”
“学人”就是初心学佛学禅的佛教禅徒,“学人自己”就是佛徒禅徒自己怎样恪守本份,学出一个好僧人好禅人。
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正面回答:“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学佛法要紧,依佛法修行更要紧。潭州龙兴裕禅师隐喻回答:“张三李四”。学人千万别忘了自己姓啥叫啥,老实跟着前贤起步。福州林阳山瑞峰院志端禅师不作回答,先与学人一蹋,学人作接势;再与学人一掴,想来此学人忘了自己姓啥叫啥了。
“如何是宗门境?”
此境是指某一具体宗门的境界,包括此宗门禅风刚柔、禅解趋向、禅行方圆、禅人素养等方面。由刚入门的学人提问,此门的开宗或资深禅师回答。
英州乐净含匡禅对“如何是乐净境”作正面回答:“满月团圆菩萨面,庭前棕树夜叉头”。圆月似菩萨脸照看着棕树,棕树峥嵘似夜叉,菩萨带领天龙八部护法。颍州罗汉匡果禅师对“如何是罗汉境”作隐喻回答:“松桧古貌”。习禅研法的人都像古松古桧一庭老树一样,严肃静穆又生气勃勃地学法修行。广州义宁龙境伦禅师对“如何是大汉国境”的提问,僧人不作回答,而喝问:“乱走作吗?”僧人说:“雨过天晴。”禅师便打僧人,要僧人去看禅境如何。
“从何处来?”
这种关键主题问答句的结构和上述问答句结构不同。后学禅徒到堂,先由禅师对新到禅徒发问:“从何处来?”接着禅徒回答从某处来;最后禅师说一句话或做一个动作,内蕴深密禅意;也有试探后学入禅程度,方便启悟的作用在内。
朗州梁山简禅师问新到僧:“从何处来?”僧答:“药山来。”禅师说:“还将得药来吗?”药山本是地名,药喻禅理,你学得了什么禅理?漳州罗汉院桂琛禅师问新到僧:“从何处来?”僧答:“报恩来!”禅师说:“何不且在其中?”反问句意义暗转到正面,报恩只须感恩不移就是最好的报恩。福州罗山道闲禅师问前来参禅的定慧上座:“从何处来?”定慧答:“远离西蜀,近发开元”。禅师不说一语,只命其“吃茶去”。吃茶时想明白“即会作么生”。
“向何处去?”
后进学人问某高僧某大德向何处去,既问在人世向何处去,又问百年后向何处去。得道大师或正面回答或隐喻回答,或不作回答示一禅行。人世迁移再上高处,生死迁移直取上上禅。
温州瑞鹿寺本先禅师代南泉大师十二问:“南泉迁化向甚处去?”又代南泉作十二个相同的正面回答:“东家作驴,西家作马”。大师救众生苦,自愿轮回为世人作牛马,敢在异类行中最后涅槃,此属禅真常,于佛法有安乐处。后学问:“从上诸圣向甚处去?”石门山乾明寺慧彻禅师(第二世住)作隐喻回答:“露柱挂灯笼”。法身到灯笼里去燃烧自己,挂到高柱上照彻暗世。台州幽栖道幽禅师将示灭,有僧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禅师不作回答,表态“调然调然”后,即平静如常恬适坐亡。禅师必去佛国净土,问话僧如做够功德,百年后当然重见。
灯录对僧人记行记言,记言重于记行,语录多于行迹。禅师“无机缘句不录”。所记之行,都是平常事:收禾,烧田、锄草、择菜、烧饭、摘茶、吃茶、睡觉、游方、参学、看经、作诗、辩论、看天看地、观山观水,为衣食生死奔忙,每日也无非吃喝拉撒睡,在平常事中养活平常心。平常心养活道,道生禅师之言。灯录所记禅师之言,虽短小简捷却浩浩荡荡汪洋恣肆,聚拢着佛禅大思想。或新异、或吊诡、或朴实、或空灵、或幻化、或尖锐、或圆润、或至圣、或至鄙;但都能去原教旨教条,直接贯穿人心,让人心一震一憾,在愉悦或病痛中,收获了一种真理。《景德传灯录》记禅师语录近三万句。灯录十几部,近千万字,记禅师语录近三十万句(有重复句)。禅宗团体把这些禅句汇编,称作“语”、“广语”、“语本”。《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问世,“语录”概念形成,被现代学者胡适把禅师禅句称作语录在著作中使用后,禅句即以语录为名广泛叫开来了。从诗学艺术看,大部分语录形似散文,但也可当作白话小诗。在当时就有后现代主义的性质,过去了几十代;在当代看,还是后现代主义的。
在灯录中,众多禅人们地域不分南北,年龄不论老少,地位不管高低,只要有缘相聚,就都以平等身份说法论禅,对答勘辩。他们都保持自己的本来面貌不加伪饰,凸显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批判叛逆意识随时随地呈现,宣扬个性,蔑视偶像,眼中排除一切权威,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恰似佛祖刚出世时的情态。禅人们自有性情,作诗吟偈,演绎宏阔,俚语口理无拘无束,粗话脏语亦作风雅,正说巧说戏说善巧方便,都以机缘问答时的扬眉瞬目表达了庄严伟大的佛性。在这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中,何愁不出现至道真知,何愁不出现思想与艺术俱佳德艺双馨的文学与诗歌。但是,在这种对正统封建社会而言并不正常的异端环境中,在僧禅中也出现了一些畸形分子,他们顶着禅师幡号,深入俗世觅求声名,进出朝廷官府,亲近奉迎吹捧皇帝大臣官员,捞个国师僧官神职,给权贵帮闲帮玄,慰藉统治者的末日情绪,兴奋统治者的千秋万代理想。
如果把浩如烟海的禅史灯录进行大数据处理,一个广阔起伏又有大量精神宝藏的禅宗世界,就会复现在当代社会,让我们去开掘。禅宗世界曾是古代社会的神秘一隅,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也会看到古代几个朝代的社会生活的全部版图。
机缘成熟了,奇迹出现了——隔开一千年后,当代中国著名佛教诗人包容冰舍利梅川居士,在他的四部六卷本诗集数千首佛教诗歌中,对《景德传灯录》中十个关键主题问答句,作了答所当答其问的回答。这是一个当代佛教居士,依据当代社会实相与人文意识,继陈出新又至诚皈依,绝不离经叛道的回答。诗中虽巧妙使用隐喻、象征、双关、暗示、联想等一干诗法,但答案都是正面回答,表露正色正情正性。
包容冰诗歌几乎每篇每首都充满佛思禅意,对上述每个关键问题句,只摘要举出若干首诗中的答案,已足现居士对古代禅言的感应证悟。
“为何是祖师西来意?”
包容冰诗歌中的祖师,是天竺祖师七佛与天竺诸祖二十七祖,也是中华初祖实际法身西来的菩提达摩,前祖后师给中华传法并无二致,诸祖诸师都是佛,西来的佛给中华传的都是佛教大法。
《班丹扎释》,对祖师西来的目的领会深刻。藏传佛教后法王,明代钦立国师班丹扎释大师,和舍利居士有姻亲人身血缘关系。国师圣像和记录其圣迹的《西天佛子源流录》在诗人上方,祖师送来的是“归家认祖的捷径”、“救命的稻草”与“万劫难遇的真理”。《读﹤西藏生死书﹥》,说出一个中国人和西方佛的际会因缘,“生到中国出身为人,这是我前世的造化/闻见佛法深信因果/这是我万世种植的慧因”。《如是我闻》,祖师送达的佛法,舍利原版听闻信奉,“如是我闻,万法归宗/修行:以平常心对待世间一切”。《无上深妙禅》,诗人穿过饥寒走进深妙禅,“在一句圣号里禅定多年/终于觉悟”,实现了祖师西来东土岷县的心愿。《普陀山朝圣》《东天目山闻道念佛》等诸多诗篇,都是对佛祖西来意的回答。
《如何是佛?》
舍利居士佛诗中的佛,描绘了佛在当代社会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释放出佛抗拒社会浊流的勇气、力量与功果。
《佛,沉默的圣哲》,首先认定“佛是一个觉悟的人”,又说,“众生是迷惑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佛刚出生不久就能行走。“一手指天,一首戳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诗人把佛和芸芸众生低端人口一齐托举到崇高和伟大,给了佛伟大的光荣,给了人民崇高的信心。《觉行慈航》:“人与佛究竟有多远——/一念迷,众生/一念觉,佛陀”。佛借舍利佛诗,把最彻底的人佛平等的神异“一念”送到了人心中间。《生死事大,富贵事小》,佛祖“圣哲将六道轮回说与人听/将因果报应说与人听/将天堂地狱说与人听/将宇宙成住坏空的规律说与人听”。舍利指明了佛的根本身份——伟大的传道人。《学会死亡》《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修远》《经幡飘动的雪域》等等诗篇,一颗颗汉字开拓的圣境里,都有佛在行走。
“如何是道?”
道是佛在人心上走过的脚印,舍利诗歌把一个个脚印拓印了出来。《自在》,“如果真的看破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就不再是监牢禁锢的囚徒/物欲堵死的慧眼/忽然看到远方以远的圣境”。自在是道,亦是马克思所说的“自为”。《随缘》:“风从八个方向继续向我袭来/摸我的肋骨,数我的心跳”;“有一条法则叫恒顺众生/鸡蛋里挑出的骨头带血”;“和无数牛羊猪狗擦肩而过/它们像我前世的父母兄弟”。佛风吹响的地方,是条条佛路,随缘走去,随缘是道亦是云门宗宗祖文偃大师“云门三句”中的“随波逐浪”随缘说法。长诗《道歌》正反上下前后左右思维说道,道在名中相中事中物中,随目入心。“三十年苍茫岁月间/我穿过无数的风霜雨雪”,道不离身偕行偕住,触目菩提引路。《真诚》《正觉》《看破》《放下》等等,一题一道,在精神界,在红尘界,布满一条条正道大道。
“如何是佛法大意?”
佛法最重要的思想,只有在菩提挣扎中听闻抓到,掏心裂肺地栽入自己的肉体里长在自己的灵魂中,才是最真实无伪的。
《攀缘不如随缘》,缘之所遇,“把茧子厚的皮肉冷不防割痛”开裂,佛法大意跟进,“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佛法存于一缘,一缘内有万法。《听经闻法》,“佛说,爱欲不止,生死不休/六道轮回是无边的苦海/出生离死者,才是人中豪杰”。佛法是人生至理,人中豪杰不是非法握有权杖和黄金的权贵,而是戒断三毒跳出六道生死的普通人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舍利诗歌提炼出一柱佛意金刚:“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将所有虚而不实的妄念/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菩提”,菩提长在即性即佛的佛心沃土上。《听花辞》,听到佛意在心上开菩提花的声音。《移民》指出迁移正途正域的签证目的国或目的地,不是荣华富贵的物质世界,而是西方净土极乐佛国佛土。《别有洞天》,别有佛意,此方佛花为人而开放。《冷不防》,尘世俗人万种行相,皆征兆佛法大意,你冷不防就对面碰上;最好立刻像捡宝贝一样捡起放到心里,依法而行。舍利的篇篇佛诗,都是为弘扬佛法大意而写,证悟得准确全面又生动活泼。佛法救人于苦难,助人超脱生死,升入永恒极乐。
“如何是和尚家风?”
诗人舍利居士看到的和尚家风——一个门派的修行做派、禅学修养、生活态度,既有在僧传禅史读到的古代高僧的家风,也有在尘世亲见的当代大德的家风。他们法传一脉,都是生活艰苦朴素,作风严谨无华,不求隆盛仪轨,内有大智深存,弘传佛法普度众生的法王子弟。
《恍然大悟》:“典籍里有常不轻菩萨的故事/点化我,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就只有先改变自己”。舍利读《法华经》,读到常不轻菩萨忍辱求法成佛,就作为自己的榜样。《读﹤西藏生死书﹥》里的莲花生大士,“雄壮的喜马拉雅山是你伸出的脚踝/奔腾的雅鲁藏布江是你悲悯的泪水/我心中升起证悟的旗帜”。须弥山里藏着一粒佛芥子,一粒佛芥子里藏着须弥山。佛法,菩萨法,像高山一样站立。佛泪,菩萨泪,像大江一样奔流。觉悟提升起来就升起了旗帜。这就是为了被压迫者被剥削者,依法镇邪,以泪洗难,以旗指路。《如是我闻》,写出了印广法师法姿,“我每天和你谋面/你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一步登天的大法/不留阶梯”;又写出了一个当代大德的菩萨行:“齐素萍大德,法名远扬/走过大江南北,拥戴佛光播金/韦陀尊天菩萨一再护法显灵”;还和齐素萍与释开了法师缘聚,“心想间,传来正觉寺的福音/释开了法师邀约,与齐菩萨合影高楼山”。《那天走了一趟仁寿山》,“与年过花甲的方丈品茶谈法/善导大师弘扬的净土法门/普度慧根深厚之人”。甘肃陇西仁寿山十方寺,是舍利学佛启蒙之地,方丈的馥郁纯正的和尚家风,“与我相伴,像一副良药/治好了我杀盗淫妄酒的病根”。《处世的答案》《定律》《明因识果》《知音难觅》诸多传布和尚美好家风的诗篇,激励警戒着寺中僧人,在家居士,守法如宝,守身如玉,鼓舞着世人进出庙门积德行善广种福田。佛教曾因寺庙腐败物质化商业化官僚化而败落而蒙难,佛教亦因佛统坚固佛法深植佛风纯正而进步发展而隆盛。
“如何是初心?”
诗人包容冰舍利居士皈依三宝的初心,在苦难生活中萌发,也以给众生救苦救难为使命,始终被佛掌捧护。这本是一切学佛之人的缘起,从佛祖十大弟子,到中国现代佛教大师们,都有这样熠熠生辉的初心。初心中有第一义第一句,心本有随口出最本真。
《求证内心的菩提》,“在寻找佛性的征途中/我放弃财色名食睡追命夺魂/地狱门前招手的朋友”,“求证内心深藏的菩提/求证超凡脱俗的大自由”。初心就是菩提,诗人找到了就不放弃了。《走出迷惑的误区》:“轮回在无边无际的苦海/当有一日知道,这个肉身才是/造业堕落的原罪,我幡然醒悟”。一旦醒悟,就有了向佛学法修行的初心。《过去,现在,未来》,“光寿无量的国度/我把宇宙浓缩在心里/成为了一粒微尘”。初心很小,却像宇宙一样大。《腊月断想》,“我手无寸铁,内心装满真理和黄金/命比纸薄的孽障们/只看到我的贫穷和卑微/根本看不到我内心的富有”。舍利富有的初心是成佛之心,他领悟了成佛作佛的秘笈,通过实践证实了佛法的真理所在,没有慧根和福报的人是看不到的,为他们不去认真思考而回头而感到极大惋惜!《内心放射的光芒》,“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摁亮内心的光芒”,常常以黑与白磨砺初心,初心永远是明亮发光的。《夜读﹤金刚经﹥》,诗人明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即心即佛的初心得到了就不可失。《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真心显现,清净无染/你成了端坐莲台的住世佛陀”,初心成佛了,“几十亿劫生死重罪当即消灭”,“魔鬼阴暗的宫殿吱吱摇晃/火烧地狱立即变成清凉世界”,世界变样了。舍利居士每首佛诗里,都有强壮的佛之初心在跳动,都有勤劳的佛子在为佛之使命工作。
“为何是学人自己?”
学人自己是学佛修行者的自我价值判断与修行状态描述。舍利居士的自我剖析真实而准确。
《一天的舍利》,“晨起搓脸,转睛,磕牙/洗脸,梳头,焚香,伏地/呼唤圣者的名号/一天天,一年年/继续拔除凡夫的万劫草根”。一个学人每天连续不断清洁肉体,清洁灵魂。《给自己敲钟》,“只有自己给自己/天天敲钟警惕——/人呐,菩提的嫩芽/需要忍辱的甘霖/悉心滋润”。佛给学人忍辱的波罗蜜多作为成长的助力,菩提芽在梵钟声中节节长高。《过生日》,诗人过五十岁生日,“而让母亲坐在堂前/我给她叩了三个头/之后第一次给母亲洗脚剪指甲”。“第一次”,虽迟但未错过,居士已有法眼,看出母亲是位住家菩萨。《谁在默默地爱我》《不再有人向我献出泪水》《我为什么老爱打盹》《和一位县级领导谈学佛》《抽空》《给自己刮一次风暴》《想到死亡,我不再恐惧》,长诗《描述:生命流程》等篇,都是学人的自画像。
“如何是居士境?”
禅师宗门境在很遥远的古代,诗人包容冰是当代在家居士,在社会一隅的居士境中劳动工作,学佛弘法,证悟大道引领善友。
长诗《回首:苍茫岁月》,中有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惊涛骇浪的居士境,步移境换。舍利居士不惊不怖,以法守心,安详地离开此一境,步入彼一境,仍然勤种福田广收福德。《茶住录:洗心革面》,一个人诞生的居士境。《茶固滩——放飞梦想》,一个人成长的居士境。《鹿扎》——成家立业》,一个人为人夫为人父的居士境。《像一只孤独的麻雀独自出没》《二十七只麻雀和一个诗人的晚餐》《鸟会》,几个人和禽鸟和有情众生平等相处共悟禅趣的居士境。《给母亲的一次开示》《三周年祭父》《助念的秘密》《这些难得的莲友》《早课》《晚课》……舍利佛诗一个个接续出现的居士境中,有人往生了,有人成佛了,所有人都感到温暖,有了生活的的力量和目标。
“从何处来?”
本来是古代禅师关于师承谱系的问句,在舍利禅诗中,问题与答案都是一个佛子肉体与精神的原点和起点。
舍利清楚地知晓自己从何来,用一首首诗作出一个个回答。《泥腿子的故乡》《菩提流蜜:记忆的故乡》《红嘴鸦鸣叫的故乡》《牛粪烟熏裹的童年旧事》《往事如烟》《雪落岷山》《想起残破的家园》《永星,永光》《忘不掉故乡的疼》《寂静的乡村》《遗失的童年旧事》《洮河,流过岷州的记忆》……一个个旧的原点上又是一个个新的起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是列宁在电影中虚拟的一句话,未见列宁全集。“如是我闻”,佛弟子四次结集,背诵佛言记录成经,一句不忘。舍利不是失忆者,过往历历在目,来处跟定脚步走。舍利从出生地马家沟来。《马家沟》,“在我的诗中,从来没有将/故乡的名字放在标题的位置/只因7·22地震,它出了名/全国人都知道岷县有个马家沟/不知道马家沟有个梅川居士/笔名叫舍利,写诗立说”。舍利佛诗訇然出世,借佛神力,全国人也知道“写诗立法”的梅川居士了。长诗《父亲,母亲》是庄严宏大叙事的诗史,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边缘农业社会的正史。读这篇诗史和其他记载历史片段的短诗,我们便知道了,舍利居士从历代列祖列宗来,从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来;从岷山洮河来,从贫穷饥饿苦苦菜国家的救济粮来,从公社生产队的洋芋小麦当归中来;从冷漠歧视排挤陷害不自由不平等中来;从穷汉弱妇偶遇的师友的温暖帮扶体恤中来;从读经念佛早课晚课中来;从佛菩萨殷切期望的目光中来;从教《三字经》《弟子规》的粉笔灰中来,从小学生朗朗书声中来;从拜山礼佛参学往生助念的引磬梵唱中来……舍利居士就是从这些生命节点来的。苦难是佛法,烦恼是菩提,随缘是禅悦,不受污染是修行。暂止于某处净心,看明前程心有新悟再行最好,等着最后笑着回答“从何处来”。
“向何处去?”
古代禅师或是向着下一个修禅的宗门去,或是向着轮回去,或是向着涅槃去。
舍利居士信奉净土宗,修学净土五经一论,入净土门,走难信易行到,“向何处去?”走一步,一声阿弥陀佛。《东天目山闻道念佛》,“阿、陀出右脚/弥、佛出左脚/一齐走向通往极乐净土的世界”。这位净土宗佛教徒,心中明白自己在尘世的任务,是利乐众生,和善友们共建人间净土和谐社会;也明白自己最后去处,是超脱六道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舍利居士亲切地把西方极乐世界称为“我们的家”,把走向西方极乐世界称为“回家”。西方极乐世界才是佛弟子的“老家”。《这几年,我仍然走在回家的路上》,“故乡,那是我在回家途中的驿站/父母,那时我不能丢弃的长久伙伴/我们的家在远方/沉默的圣哲告诉了我/回家的路径和方向”。《觉行慈航》,“让万德洪名成为指路的方向/引导我们归家认祖/普渡慈航”。《再次报告》,“一部《无量寿经》作舟/一句阿弥陀佛作楫/才会顺利渡过无边的苦海/到达光明的极乐彼岸”。《回故乡》《今生来世》《助念的秘密》《父亲》《2011,春天的誓词》《穿过正午的时光》……每一首佛诗,都发出“回家”的真情呼唤。舍利居士为了取得“回家”的资格证书,严格守戒戒酒戒荤,认真读经念佛做法事。为了牢记“回家”的方向路径,不辞苦累集合佛友给逝者虔诚助念送往生。一个认清“向何处去”前途的人不怕死亡了,才能在人间快乐勤奋尊严地生活劳动,擦拭清洁这个布满灰尘的世界光明起来。
十个佛教关键主题问句,一千年前,众多禅师作了回答;一千年后,一个居士作了回答。从相隔千年的两种回答中,毕现了中国佛教的进步,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力量。西来的佛教在中国当代更彻底本土化了,佛教文化进入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融合得更细微更具体,浸润的面积更广阔。“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达到了千万户的程度,信众瞻仰西方净土,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中国佛教无时无地不在显现自有本有的力量,挺过了三武一宗的灭佛事变,扛过了多次文化变革中对佛教的破坏,内力不减反与时俱增,如今每一个佛教徒都是诚实守信守法,信心百倍勤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模范公民。从反面也能看出佛教的力量,那些贪官奸商也在向佛跪拜磕头,把黄金铸造的佛像放在富丽厅堂中。但是佛眼看处,他们无不显出魔形受罚。山区佛众用汗水和泥土塑造的本色佛像,供于山崖壁龛,却能护佑山下一方庄稼丰收。攀禅装禅弄禅也成了社会一大时髦。一些酸腐人穿上件禅式外衣,人模僧样地坐上禅座,喝禅茶吃禅食赏禅画,作禅诗奏禅曲闻禅香。实际上他们是刚在大酒店里喝酒吃肉泡妞卡拉ok艳歌结束后,到了特设的幽秘环境来消食清肠洗脑。此时,实行生活禅的禅农禅工们劳动后,正坐在路边喝大碗茶。
古代诗僧诗禅居士诗人的文言文佛诗,被现代文言文佛诗很自然地接续下来。古代禅师们的白话文二三行小佛诗,被当代以包容冰为首的诗人们的白话文短诗长诗接续,也是顺理成章的。古代罗汉桂琛和尚小佛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处是不生不灭法?”当代舍利长诗《觉行慈航》,击水三千里,接引无数苦难众生上岸,说的也是一个佛字。高僧大德,佛诗诗人,都是穿衣吃饭、插秧收禾的人。佛教进步,佛教力量,佛诗创作的基地与根苗,都在下面这些人间普通事物里:“绳床椅子”、“吹毛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雪前观明月”、“一堆泥土”、“歌谣满路”、“穿过髑髅”、“有盐无醋”、“柴门草户”、“东壁打西壁”、“随缘饮啄”、“一只针,三尺线”、“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牵犁拽把”、“驴鸣狗吠”、“空中一片石”、“破草鞋”、“在蚊子眼睫作窠”、“竹箸瓦碗”、“一瓶兼一钵,到处是生涯”、“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入门”、“歆枕觑猕猴”、“三人证鬼龟成鳖”……这些都是从《景德传灯录》书中随手摘录出的禅师语录小佛诗的语词句子,似怪诞陌生,其实是眼中常见的生活,在打破常规又合理化的组合中,常识性的现象变成了百敲不破的真理。这许多现代派诗歌突出意象的技法,都成了舍利当代佛诗的诗艺与创作资源。意象派大师庞德在他的英文诗歌中,特地标立出一些汉字,显得刺眼。舍利佛诗中的佛句禅言,却像是在他的文字中自然长出的一样自然。
对佛教虔诚不假的信仰,对诗歌虔诚不假的信仰,成就了一个传法的居士,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佛教诗人。信仰的力量强大。诗歌宗教化,出现了伟大的诗歌与诗人。宗教诗歌化,无神论的诗人把宗教术语当成点缀的饰品,诗人一写诗,上帝就发笑。诗人包容冰和他的诗歌,是生长在佛教中的,永远不会离开佛教。一盏佛灯点燃了一盏佛灯,一盏诗灯点燃了一盏诗灯,灯灯相传接光破暗。佛在燃烧自己,佛在诞生自己。“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唐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
2018年1月18日·深圳仿佛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