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一场修行
——读包容冰的诗
张 瑞
机缘巧合,在岷州,与诗歌有一次相遇,读到了《包容冰的诗》。赶上包容冰先生诗歌研讨会,写一点文字,因为对诗歌是外行,同时又缺乏关注,不能谈出什么见解,只能作为业余读者,谈一点粗浅的感受。
一、诗人的存在就是一个意象
首先一首诗可能因为一首诗的本身而存在,也可能因为一首诗所具有的因素而存在,读包先生的诗歌:有寒露的阳光与风,有红嘴鸦在岩石上静默,远远的有挖土豆的农人,在似有若无的当归与黄芪的药香里,一个写诗的人,手持佛经,远处有五彩经幡,有玛尼堆,有寺院的红墙,有呢喃的念经声……想来,这样写着诗与写着这样的诗的诗人,本身就是这幅独特的、异域的、神灵的景观里的一个意象,本身就是一个诗性与诗意的存在,而成为了组成诗歌本身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在我们所面对的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物质的、实用主义的、喧嚣浮躁的时代里,这样的一个诗人的形象里尤其充满着一种精神意味和审美意味。
诗人说——
这么多年,我蜗居在偏僻的乡下∕一点点老去∕一点点被世人遗忘∕剩下人们看不到的思想∕幽深、淡蓝。
诗人说——
诗歌是我活在人间∕向陌生人招手的信息
这样的一份对诗歌的坚守,这样的一份安静,一份高蹈的飞扬感,一份精神追求,实在难能可贵。
我想,即便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与诗歌常常形同陌路,但人的精神气质里却不能没有诗意感。诗人的存在就是一份美的存在,诗人的创造就是一份精神的构建,由此,诗人,值得大家给予足够的尊敬。
二、写作,就是一场修行
包先生的诗歌很突出的特征是他的佛学气质。
但他诗中的佛学气质,又不同于那些禅理诗,虽然也有参悟,也有佛理,但重心是在表达心路历程。他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心灵如何走向了佛以及为何走向了佛。
参佛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写诗也未尝不是,不管是宗教情怀还是诗歌精神,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艰苦的修行。
感觉到包先生的诗歌更多的是在展现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
他不管是在回忆菩提流蜜的故乡,是在四季的轮回中感悟自然与生命,还是觉行慈航地去追寻佛法的灵光,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灵魂,在现实的苦难与无奈中的挣扎,最后,“为了安静”,在佛光里寻找到皈依。这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修炼。在这里——
故乡是心之所托——
我从故乡的山坡上放牧诗歌∕三只红嘴鸦的鸣叫∕把我瞻远的目光提高了一丈
自然是心之所托——
我摘一朵格桑花∕插在黑色的牛粪上。听花朵伤心诉说
佛法是心之所托——
在寻找佛性的征途中∕我放弃财色名食睡这些追命夺魂∕地狱门前招收的朋友∕走出误区,伴一缕暗夜的清风∕赏月,赋诗∕求证内心深藏的菩提
——我心如止水,培植灵魂皈依的菩提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无奈者的形象——
放低声音,只有给自己如是说∕自己如是听。如果听懂自己的话∕我就是我的知己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寻找者的形象——
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摁亮内心的光芒∕在你无法预测的出口∕唇红齿白地笑
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布道者的形象——
我能看清众生毛骨悚然的未来∕他们却读不懂我悲天悯人的情怀
最后,他说——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一切法从心想生∕三千大千世界在一粒微尘里浓缩
于是,皈依。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灵魂的躁动、不安、寻找,精神的升华与皈依,这是心灵的真实,也是诗歌的真实。从本质意义上,诗歌是在表现一个有灵性的生命在生存中的感受。在此意义上,包先生的诗歌,禅学佛学是其表,表达现代人生活的困惑与困境是其里。他的诗歌,应该更象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
很羡慕包先生生活的这片土地,充满着神性与佛光。包先生诗歌里的气质,安静、纯粹,有一种精神化倾向。这样真好,他生活的环境、形式与状态与诗歌有一份很和谐的相融。
世人熙熙攘攘,世事纷纷扰扰,红尘滚滚,人欲何去,人将何之?有诗为伴,有禅可参,晨钟暮鼓,清风伴月,“复驾言兮焉求”?
所以,读包先生的诗歌,如参佛,如悟道,是一场精神之旅,使人心向往之。
三、语言里的光芒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如山水,清秀是美,奇崛亦是美;瑰丽是美,冲淡亦是美;精巧雅致是美,平实质朴也未尝不美。
包先生诗歌语言的美,是一种洗尽铅华后又能有妩媚灵动的那种美。就譬如一片苍茫的原野,忽然就会有一两只花朵摇曳生姿。遇上,又是一份不经意间的那样一种欣喜。
他十分懂得节制,他的红,不会铺天盖地,只是红嘴鸦的一猩红。
他很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地铺垫,忽然就有这样的一句——
我的人生如同一颗土豆∕自泥土中来,又到泥土中去∕安顿稳发黄的尸骨∕腾出灵魂在一朵花蕾里住宿
遇上这样的句子,会觉得扑拉一下子,听到了一朵花开放的声音,那句子里的色彩,也是明亮着晃着人的眼。
有时又会有一种似鬼似神的魔幻——
一个人走着走着就老了∕走着走着就忽然不见了∕就像那朵盛开的花朵
还有禅意——
在窗前听花∕坐了很久。花开的声音∕像神的咳嗽∕心静如水的人能听到∕花神的对话
还有哲理——
圣人畏因,凡夫怕果∕当我懂得万物皆空∕因果不空的哲理时∕才不那么妄自尊大
……
这样的点睛之笔,这样的点活了全篇,明亮了全诗的句子,在包先生的诗歌里比比皆是,而成为了一种风格。
最喜欢的两首诗,一是《土豆人生》,把苦难也写出了妩媚,把沉重也显示出了轻盈,把道理也表达成了形象。
一是《听花辞》,轻巧精灵,有一种轻盈空灵的禅意。
两首放在一起,又恰是现实与梦想、粗砺与精致、灰暗与优雅的一份参差对比,落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