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包容冰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4

舍利诗歌的佛教语言(上)

$
0
0

舍利诗歌的佛教语言

                                 

 

    中国当代著名佛教诗人梅川居士舍利,所作佛教诗歌数量最多,品相庄严俊美,质地是最上乘的。他的千首以上的诗歌,在中国现代汉语屡被外道滥语侵入成功的斑驳语境中,独辟正大光明一,使世人受用佛教义理之与佛教美学之乐。

舍利佛教诗歌能入胜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和佛有共同语言,并且用佛的语言来写佛的思想与佛眼中的人间世。这和一干诗歌弄潮儿用几句牙慧式的佛教典故,在工具意义上装点诗歌门面,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佛教“一切经”是佛说的话。《大正藏》收经律论三藏共三千三百六十部,其中佛经一千四百六十部。佛以救度众生为本愿,佛的语言洋洋洒洒,如微尘光中闪烁不可计数。舍利数十年来,念经研经行经不,晨昏独自念经,作诗查证经文,作法事和众人齐念。“我给父亲念《金刚经》……我给母亲念《金刚经》……”(《夜读<</span>金刚经>》)。这位居士诗人如古代善于诵读经文的专业僧人“经师”,极像东晋经师法桥,“诵经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高僧传》)。舍利长期精读深读佛经,将煌煌佛经烂熟于心,在佛义佛理化为血肉精髓中,不但领悟解了佛经所论的文学理论与诗歌技法,也熟悉掌握了和这些理论技法互为一体互以为用的佛经语言。

佛经有“十二部经”之说,指佛经文体上的十二种体例。最重要的有三种,一是“修多罗”,长行直说的散文;二是“祗夜”,重颂应颂的长诗;三是“伽砣”,讽颂,孤起颂名为偈的短诗。这三种是佛经的基本体裁,其他九种则以内容立名。佛祖是伟大的散文家、小说家和诗人。为说法传法弘法,他写了《除病品》、《流水长者子品》、《舍身品》等小说(《金光明经》);写了《四十八愿》、《极乐世界风光》、《浊世恶苦》等散文(《无量寿经》);写了《火宅喻》、《逃子喻》、《化城喻》、《药草喻》等长诗;诸经中的短偈即短诗不可计量。

佛教三藏被汉译后,经律论就是汉语语言的宏富宝库。佛教思想和汉文的佛经语言,滋养了二千年的中国文学,当世又滋养着舍利诗歌。

佛祖在长达四十九年的创法弘法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说法策略与手段,可视为文学理论与诗歌技法。如《法华经·方便品》“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示以主题要和体裁相宜,从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譬喻性语言说法;亦是作文作诗的要领。佛祖弘法与佛经结构的主体大纲,就在此言中。《金刚经·离相寂灭分》教导传法者要和如来一样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语者”。《楞伽经·无常品》指示内容莫脱离文字,“菩萨摩诃萨随于义莫依文字”;又说“不应依语取义”,并批评“但饰文句,诳惑凡愚”的玩弄文字的作风。是经《集一切法品》提出了语言的文、名、句、三身问题。《楞严经》卷二指出以手指月手指非月,不要把言教名相当成内容实体。中国本土禅宗五祖弘忍教导佛弟子“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作偈,六祖能是伟大的诗人,《坛经》收有他作的优秀偈诗二十一首。他的语言认识很具现代意识,语言须“离文字之相”,“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即“诗到语言为止”的唐代版。

佛祖此种弘法策略,体现为佛经的文体技巧;使用大量标性主体意象语词与词组或单句,是舍利子一样内聚光莹的佛法结晶,一个主题词或主题句,就是一项佛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佛经语言。

舍利持有《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所论觉悟“七觉支”的“念觉支”,忆念佛法不忘,因此能够方便善巧地运用佛祖喻示的作诗技法写作佛诗,同时把大量佛经语言移植入自己的诗作中,化作现代汉语诗歌语言;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保证了诗歌在艺术上表现佛教思想的成功。

 

舍利诗歌的宗教与艺术魅力,发生于舍利诗歌语言和佛经语言在一个宏大法炉中相熔相证相印的大光镜中。

  空。

佛教是以“空”为核心之意的宗教。佛教是空宗,佛是空王。万物缘起性空,万假而不实。《金刚经》说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说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乘各又从法我二空推导出三空、四空、六空以至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维摩诘经》言“以空空”,“当于六十二见中求空”。《楞伽经》论证七种空。《楞严经》发见“识性虚妄,犹如空华”,“三界若空华”,说心空“空花空结果”,“心如垢累、犹如虚空”。《圆觉经》指出“空华无实”,“空华无明”。《四十二章经》深于念,“念等笨空”。《梵网经》说因缘“八倒无缘”。《金光明经》特立《空品》,长篇四言偈句说空,说空至彻空。

舍利只手抓住了佛经的空,以诗写空,实是说空之诗其空,既是过去佛释迦牟尼的空,亦是现世膨胀至极的物质世界的空。舍利诗的空,是真实彻底空。他看到了自己“两手空空。我总是无法偿还给/失去光明的母亲再以光明的眼睛看我”(《低处行走》)。他审视过往,看见“四十多年的沧桑人生,依然/两手空空”(《静思默想》)。在惊悚预言世界末日的前夕,舍利镇静,提前看到“八万四千劫而空”的地球(《2012年,谁言地球末日》)。舍利固然把空间看成空,也把时间看成空,时空俱空。他面对“空茫的日子”,“只能用回忆打发/空茫的时光”(《用回忆打发空茫的时光》)。舍利在《夜读<</span>金刚经>》中虚心直录世尊的六如空观,觉得非如此吟诵不能打破有为苦境而辟出一片极乐无为空境。佛智开启舍利诗智,他作了至空之诗《抽空》,用“九大”抽空,扫净俗尘,端现真空彻空的空界,“呈现一颗发光的舍利”。至此,舍利已挣脱物质世界,获得空智明白了“人生短促万事皆空的道理”(《描述:生命流程》),在新生命中空空静行。

舍利诗歌的空和佛经的空,不止是语词的契合,也是诗人和佛祖在思想上的契合。舍利从自体的空发见世界的空,“顿悟四大皆空”,但仍自觉是“一个看破红尘的凡夫俗子”(《回首:苍茫岁月》)。所以,舍利不是为空而空,而是腾空净土,在十恶五欲三毒皆空后,建设精神上的和谐社会与极乐世界。舍利诗歌是对“不空”的忏悔诗,也是对“空”的赞美诗。

二  空门。

佛教被称为“空门”,因佛祖认识到“诸法皆空”,由此修证“悟空”进入涅槃。涅槃空空,空门即涅槃之门。天台宗谓入理有四门: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们;空门宏阔,余三门也是空入门。《大智度论》卷二十:“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空门独大,无相无作也是空。《梵网经》卷上谓“有十空门”。僧人进此空门达到解脱,自称“空门子”。法门是修法得佛果的门户,空门是根本法门。具体修行,门户众多。惠能说“外有五门,内心意门”(《坛经·疑问品》);又说“三科法门”(《坛经·付嘱品》)。华严宗有“十玄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净土宗《无量寿经》区分二门,即“净土门”与“圣道门”。禅宗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倡“东山法门”(《高僧传》)。维摩诘居士和三十一位菩萨提出三十二种“不二法门”(《维摩诘经·佛道品》)。《梵网经》还说修行有“百千门”。佛祖总结“佛法广大异门”(《无量寿经·受菩提记》。)种种法门,无门不空无实相,都是空门。

舍利诗集《空门独语》上下卷,是“悟空”诗卷;长诗《空门独语》是“悟空”真言。此后所作诗篇是在对物语空无可空的精神纯境中,对空门进行的具体而微的观察与描摹。他在内心的“黑白两扇窗之间”,发现了“非同寻常的门”——空门,他进入这空门“摁亮内心的光芒”(《内心放射的光芒》)。舍利不是走进空门而脱离尘世,他在人间尚有牵系,“我从空门里走出,又走进”。走出空门去关爱病痛的父母与众生;走进空门,修习佛祖“六如”之道,论证灵肉变幻,寻找过去未来现在三心(《夜读<</span>金刚经>》)。在生活场留恋佛场,去佛寺与方丈讨论“善导大师弘扬的净土法门”(《那天去了一趟仁寿山》);去叩问无尽意菩萨“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的“智慧之门”(《名》)。舍利已具佛智,有法眼看见“密宗禅宗显宗净土宗……/各路法门向你敞开”(《读<</span>西藏生死书>》)。舍利“走进空门,我在空门里独语/空门不空,那是黄金和王冠/无法企及的精神家园”(《描述;生命流程》)。舍利洞见人们进门入室情形,“有人走进空门,别有洞天/有人走进实门,进退无门”(《道歌》)。舍利依据惠能大师在(《坛经·付嘱品》)所论“三十六对法”中的“有与无对”的佛法,对有门和空门的关系做了贯穿佛教“空智”的亲历性表述:“空门有门,空门无门/我在有门里进入无门/在无门里进入有门/我在有门里不断惦记我的子孙/在无门里不断忘却我的子孙/空门不空,不空而空的境界——/黄金与桂冠望而却步/不空而空的境界——/只有哲人和圣贤热泪盈眶”(《岷海,岷海——致张峰先生》)。

当代以空门说法者,似乎尚无诗人舍利如此振聋发聩之灵妙妥帖言论,而以诗歌表述有门和空门关联的深入肌理的第一义,舍利是空前第一人,梅川居士舍利已在佛祖身边了。烦恼即菩提,尘埋佛根,在有门有为法,空门无为法,二门二法纠结争战的浮尘光影中,人间一个大觉悟者实相毕现,古今哲人圣贤当然是要感动至极而热泪盈眶了。

三  海水。

佛经中有关海水的词语词组单句极多,用以譬喻赞叹佛法佛义佛地与佛祖菩萨广阔深邃,庄严雄壮。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无量寿经·菩萨修持》)。西方佛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如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无量寿经·愿力宏深》)。阿赖耶识“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楞伽经·集一切法品》)。《坛经》中海水譬喻很多,《机缘品》喻涅槃修行犹如“切火烧海底”;《般若品》喻《金刚经》功德,“若雨大海不增不减”,“百川众流,却入大海,为一体”;《疑问品》喻十恶“邪心是海水”,行十善“去邪心,海水竭”。《圆觉经·贤善首菩萨》喻求大乘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金光明经·四天王品》喻佛祖功德,“犹如大海,智渊无边;法水具足,百千三昧,无有缺减”;是经《空品》喻佛救度众生,“于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维摩诘经·佛道品》喻获耶佛宝法宝,“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如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是经《弟子品》喻大乘大道与小乘小径不能相比,“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梵网经·十地》说一大海宏大之词:“如海一滴”。除智慧性佛经大量以海水为喻;应用性佛经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说父母恩重难经》、《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等经书也都以海水喻某一佛义佛理。

大海是佛经说法的一大意象,舍利采用佛经此一意象,生成自己的佛诗海洋,用海水意象进行比喻与象征。他听海闻法,“心像海洋一样广阔/深不可测,谛听万物鸣响的真意”(《心像大海一样辽阔》)。舍利戒酒以海喻酒,“我在酒海里沉默”(《自觉觉他》);“在酒海的沙滩上望酒兴叹”(《守口如瓶》)。舍利以海比喻净土美好事物,“天下的蜜蜂出巢,奔向花海”(《亘古岁月间》)。舍利以海象征无边苦难,祈愿受苦人超度,“安详微笑,永别苦海”(《读<</span>西藏生死>》)。舍利以海象征佛法无边,“十小咒是法海里的十朵浪花”(《早课》)。舍利驾驶大乘法船不畏风浪,“无论海深海浅,此岸彼岸”(《这些难得的莲友》)。舍利在其长诗《觉行慈航》中,取佛经以海为喻的智慧精华,堆垒聚集出佛海法海中的光明高峰。他从人生大海的浮沉中,总结出一句世人闻之即有六种震动之感的金刚不朽法句:“水低成海,人低成佛”。总是低于岸的海是这样形成的,总是忍辱的佛是这样修出的。常不轻菩萨持忍辱波罗蜜多,低到不能再低,得佛祖授记而成佛。我们把舍利的诗句当做佛和海的赞歌来歌唱吧:“水只因为向低处走/成为了汪洋无际的大海/人,只因为跪在佛的足下/成为了人崇拜的佛/只有把腰弯最低/才能抬起沉重的石头”。作为人,我们只向真神跪拜,为了成为大智者。我们把腰弯了又弯,不是向权贵屈服,而是为了搬掉拦路石头,让人民顺畅走向幸福和谐世界。

舍利的佛诗海洋,是苦海,是佛海,是智海,有大船在其上向彼岸乘风破浪。意象和比喻,在优秀诗篇中不只是技巧,也成了思想与真理的集装箱。

  心。

心是佛教对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是佛经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对教义教理具有统摄性。“三界唯心”、“一心三观”是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的异名。一切属心现象,称为“心法”(《具论》卷四)。诸识自性谓“心王”,心王统帅“心所”(《百法明门论忠疏》)。佛教所指心,不是人体的“肉团心”。《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述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共三十心。《楞伽经·集一切法品》告知“外境界皆是唯心,悉令远离有我等执”。《楞严经》卷三展示“菩提妙明无心”,“心遍十方”;卷五说修心宜“自心取自心”;卷七卷八说如能“身心快然”,可获大饶益大安稳;卷九有“空心”、“圣心”之论;卷七复提出四十四心;卷八复提出清净四十一心。《无量寿经·劝谕策进》劝人勿“为心走使”。小乘提倡十六心,日本佛教提倡十往心。伟大的智慧书《金刚经》对内破执“应无住而生其心”。另一伟大的智慧书《心经》,凝结全部心智破除心执,“心无挂碍”,是最强大之心。

舍利诗歌中,“心”的出现频率极高,此心已是血液饱满跳动有力的佛心,去除了肉团心的所有污垢。诗集《内心放射的光芒》和同题诗中的“内心”,都是鲜活生动的佛心。舍利弘法传道时,总是想“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内心放射的光芒》)。他告诉“心乱如麻的人”,心乱则不能感受天籁佛音(《拈花微笑》)。他无权利与财富,但自傲于“我心不空”(《两手空空》),心有佛缘。佛心是孝心,“天下最大的孝心/莫过于劝父母念佛”(《父亲》)。舍利劝母亲不要“口念弥陀心散乱”(《致失明并瘫痪的母亲》)。舍利赞美劳动者父亲自神圣的劳动中“安下慌乱的心”(《秧当归子的父亲》)。他竭力修行以证“明心见性”,(《沉思》)。他以佛义体悟自己的心跳:“我的心跳,跳他人所不能跳”,要跳向佛国天堂给佛听听(《眼再跳,心在跳》)。处在贪嗔痴横行的时代,舍利爱护自己的心,约束本心要看清方向,明白是非;“心,你流浪久了”,必须迷途知返,返回净土(《把心收住》)。舍利已知,“只有在不起心,不动念的静默中/求证远方的距离”(《远方以远》)。舍利写诗《风再大,心也静》明志,在心中“把该想起的,不断想起/把该遗忘的,不断遗忘”。舍利写诗《求证内心的菩提》,论述从自性出发“寻找佛性的征途”。舍利写诗《抚摸心跳》,从善恶有报的佛理探求“心慌”的原因。

舍利吟诵佛祖“三心”教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苦问苦寻“心在哪里”?他终于找到,心在佛心中。舍利的心是佛心,舍利诗歌的心也是佛心。舍利佛心是以佛教教义为主吸收融化儒、道基督教的真理和现代人文及自然科学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末法时满世界都是一颗颗塞满财色名食的肉团心,所存不多的几颗佛心是菩提树上的硕果。

五  佛光。

佛光喻佛法对众生认识真理的引导作用。《无量寿经·礼佛现光》;“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唯见佛光,明显赫”,又称佛光“光明遍照”,“宝莲花光”,“大士神光”。尘世黑暗,佛光照路。《楞严经》卷四证“诸根若圆拔已”,方能“内莹发光”;卷五记大目犍连菩萨向佛祖报告,“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琉璃光王子向佛祖报告,“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卷六记佛祖神通,“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卷七再记佛祖神通,“尔时,世尊从肉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梵网经·十地》谓“一切神光”是佛放射;是经《十长养心》指见佛菩萨“慧性起,光光一焰,明明光”;是经《十金刚心》指见佛菩萨“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记散脂鬼神大将及二十八部诸鬼神等于一切法中见“不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矩”;是经《忏悔品》信相菩萨向佛祖报告,“演说微妙,甚深悔法,所谓金光,严除诸恶”;是经《赞叹品》记叙金龙尊者赞叹去求现在诸佛“金光明耀”,“身放大光”,“如日初出”,“圆光一寻”,“佛光巍巍”,“寻光见佛”,“光明无碍”,“光明炎盛”;是经《鬼神品》赞本经威德无量,令日天子“放于无量,光明明网,遍照诸方,即于出时,放大光网,开敷种种,诸池莲华”。《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描述“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共计三十二种毫相光。佛国净土数千部佛经皆放佛光,真大光明。

舍利《内心放射的光芒》,内是佛心,放射的光芒是佛光——在现实的青枝绿披挂震颤着的美妙温润的佛性光焰。“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在黑暗的世界里找一点白/摁亮内心的光芒”。诗人已寻找到能量和太阳一样强大的佛教高度数电灯的开关。舍利“在黄昏/我把一叠纸币在内心点燃”,发出佛光,“祭奠,超度,悲悯”死去的亲人,终于把物质化作精神(《黄昏》)。舍利心中住佛,总能看见佛光,“抬望眼——/大雄宝殿的万里佛光/把仁寿山的天空照亮”(《陇西,沐浴什寺的佛光》)。舍利有禅师风,把星光月光看成佛光,“风清月朗的夜晚走出来/抖落身上的泥土/和夜莺谈论赋诗觅道的秘笈”(《自慰的方式》)。舍利能在悲惨夜晚的另一半醒着,把佛的法力施于冰凉的石头,“集聚内心奔腾的火焰”(《夜晚的另一半》)。舍利在“放牧的羊群早已离去”的孤独无望中,找到佛光安慰自己,“又看见闪烁的烛光/把老的瘦影投在西墙”(《梦中燃烧的烛光》)。

舍利敞开内心接受佛光,“走进西藏,一任布达拉宫的佛光/把你黑暗的心照亮”(《读<</span>西藏生死>》)。舍利磨砺抵挡魔波旬的盾牌,“熠熠生辉而闪光”,佛光逼退魔影(《岷海,岷海——致张峰先生》),也能消散“渗血的眼睛发射绿光”(《描述:生命流程》)。舍利借助佛光,看见了“牛眼角流出的泪水”的泪光(《岷州,菩提流蜜的家园》)。舍利向佛光里的高僧合十,“塔尔寺的佛光照彻四方/青海湖如同沉默的高僧”(《拈花微笑》)。

    舍利内心受佛光聚佛光放射佛光。舍利是一盏佛灯。六组惠能《坛经》灯论精妙,“有灯即光”,“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灯可燃百千灯,传灯相续无尽灯。明暗代谢,道无明暗。一部佛诗,一部佛卷,一盏佛灯,照亮物欲蒙蔽的黑暗。

    六  回家。

俗众所说的回家和佛众所说的回家,不是一个。佛教回家,即归依(又译皈依)。《大乘义章》卷十: “归投依伏,故曰归依。人生时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深正符顺,积聚功德资粮,往生极乐世界,证得乐、我、净四德永存,熄灭生死轮回到达涅槃境。一般来说,信士在家为居士,出家为僧尼,虔信奉行佛义,都是在回家的路上。《楞严经》卷六: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无量寿经·发大誓愿》: “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我国即佛国,佛国即我家。是经《福慧如闻》: “决定往生极乐国,即归向西方极乐世界。《维摩诘经·弟子品》: “出家者,以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无利无功德,是谓出家,先出俗家,再回佛家;抛弃尘世利益功德,取得净土利益功德。《坛经·顿渐品》: “若心迷不见,向善知识觅路,回家先识回家道路。是经《般若品》: “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心依持摩诃般若波罗,是回家的脚力。《梵网经·十地》: “出生佛家,入无量佛土,归依者到佛家了。

俗人们沾沾自喜奢谈归宿,什么政治归宿,什么人生归宿,什么爱情归宿……煞有介事俗不可耐。然而真正的归宿是精神归宿即信仰归宿,对追逐权力与财富的世人来说,是极为稀缺了。梅川居士诗人舍利知道俗世的家和精神的家的区别,知道自身过去、现在、未来的三身身份。回家——精神回家、灵魂回家是舍利诗歌的反复出现的重大主题。回家就是皈依三宝向着永恒的极乐净土跋涉。佛的家就是他的家,就是他的故乡,他祖姑奶奶的儿子班丹札释国师早已回到这个家了。舍利把这个家认得很准,你该回家——/回到寂静。寂静就是见到本性/回归故乡。故乡有用不完的黄金(《把心收住》)。我在《金刚经》里走了多年/深知彼岸才是灵魂的故乡(《班丹札释》)。舍利也深知自己的肉身,这座由172厘米的骨架72千克的肉衣构成的速朽的活动板房(《觉行物慈航》),不是灵魂的家,只是肉身的客栈。舍利尽天下最大的孝心劝父母念佛,给他们指一条回家的路径——/百千万劫难遭遇(《父亲》)。他劝瘫痪失明的母亲,与其为儿女牵肠挂肚,不如跟着阿弥陀佛/独自早早回家(《忏悔书》)。舍利肯定自己回家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几年,我仍然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的家在远方/沉默的圣哲告诉了我/回家的路径和方向,父母妻室儿女全家人都一定会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这几年,我仍然走在回家的路上》)。舍利发现利益是掩埋灵性的坟墓/障蔽了本性归家的道路(《名利》),要回家必须扫除这一路障。家在远方,舍利在不起心,不动念的静默中/求证远方的距离(《远方以远》)。舍利对故家情深,对着祖父的坟冢悲叹,谁早已回家 /谁又把不回家的灵魂,再一次召唤(《祖父躺在墓地里》)。舍利有时想在古圣贤的告诫里/找一条回家的道路,独自回家(《2011,春天的誓词》)。舍利惊喜了,蓦然回首,唯有一条回家的路/向我招手致意(《穿过正午的时光》)。舍利望月生起佛思,那是神掉到人间的一滴清泪/给夜夜找不到家的游子导航,月下他倾心希望在无数法门里 ,找一条回家的路/安详地归去;又悲悯被无明障蔽的人们找不到回归的路,温馨的家而含泪的佛母,一声声呼唤我们回归家园(《读<</span>西藏生死>》)。舍利最后坚信自己能回到佛祖的家里,见到了十八亿劫世生我养我的父母/他们姓释名菩提,清一色阿弥陀面相(《亘古岁月间》)。

享受荣华富贵的俗人,尽管在官场、商场得意非凡却是灵界的精神孤儿,未来归而家可归,实在可怜。舍利诗歌是回家颂诗和涅槃赞歌,回家声声,脚步阵阵;有家可回正在回家已经回家的人有福了。

  回向。

佛经回向又作 “施向 “转向,意即佛教徒修菩萨行把自己修得的功德施往某处某人。北魏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卷下,谓有两种回向,一是往向,把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生西方极乐净土;二是还向,在西方净土修行业观圆满,再回人间教化众生共向佛道。《大乘义章》有三回向说,《华严经疏》有十回向说;《楞严经》卷八记佛组向阿难解说十回向,又提出双镜回向心之义: “觉明保持,能以妙应回佛慈光。向佛安,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维摩诘经·佛国品》记佛祖解说心净佛土净的十二层递进关系,回向是重要环节: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舍利佛诗就是投向末法当代的十回向。他的诗《自觉觉他》就是他践行回向大德的发愿书。自觉觉他,自悟悟他,自救救他。舍利以写诗回向,就是以说法回向,即以法为诗,以传法(《回首:苍茫岁月》);用菩萨流蜜的心境/清扫日新月异的岷州(《岷州,菩提流蜜的家园》)。我们从舍利诗《助念的秘密》、《这些难得的莲友》二首,分明看见了他双镜光明相对的回向心。著名的宣说回向佛义的是长诗《觉行慈航: “我每天忏悔赎罪,将念佛的功德回向给/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让他们早日脱离苦海/化解恩怨,悠游于三界之外/体悟超然六道的自由快乐

有回向心又有回向行的人,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的诗歌定然是有圣洁佛德的诗歌,脱离了新旧土洋教条鹦鹉学舌的低级趣味。

八  佛和人。

佛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佛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佛经都有明确的答案与定义。即心即性,即性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人觉悟了成佛。明心见性,人人可成佛;世上虚空法界的佛和恒河的沙样多。这是佛教给人的大承诺大希望大福音;也是和其他伟大宗教的根本区别。《金刚经·心成正觉》: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无量寿经》第四十一品专论众生惑尽见佛。《梵网经》对佛和人的关系从各方面做了论述: “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圣贤是我同学 “佛性入众生性,众生性入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愿一切众生成佛。《坛经》论佛和人关系的理义精辟简要: “凡夫即佛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见性成佛道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佛者,觉也;禅宗六祖惠谆谆教导: “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菩萨经》: “若识自心自性,皆成佛道。《维摩诘经》: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佛即是法,法即是众。佛祖在《楞伽经·集一切法品》宣示: “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亦不入;又在《圆觉经·清净慧菩萨》中宣示: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密宗提倡即身成佛。天台宗湛然大师认为不但有情有佛性,无情甚至墙壁瓦石也有佛性。佛经还论述得人身和遇佛值佛的机缘的义理。《无量寿经·福慧始闻》,世尊说颂曰: “人身难得佛难值,信慧闻法难中难。《四十二章经·展轻获胜》佛言: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得生中国难,即生中国,值佛世难

舍利深通得人入佛道的教义,舍利诗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佛人的通灵变化关系。舍利给母亲说人身、佛法、善友三者机缘: “母亲,人身难得/佛法难得,善友难遇/我不是你孝顺的儿子, 却是你难遇的善友(《致失明并瘫痪的母亲》)。舍利自己在尘世见过纯正的真佛,而对贪财的大人物发出愤激语: “可是谁曾见过哪一位真佛/在财帛面前低过头?(《财》),贪官给财神磕头求财,真佛向穷人低头摸顶祝福。舍利设问: “谁是自觉觉他的人/谁是自悟悟他的人(《觉悟》);他自然知晓,此人是觉者佛。舍利叮嘱亡友之灵: “一定别忘了去找/西方三圣(《人间有难,天堂有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舍利向佛看齐,佛是无争道人。我学佛后/从不跟世俗中人争论是非;舍利贯通佛理,己臻妙用,又说: “佛不是专指某一个人/佛性是我们的本性,是共用的/佛就是你自己(《和一位县级领导谈学佛》)。舍利认识到,人的本性就是佛性,人都走在寻找佛性的征途中(《求证内心的菩提》)。舍利喜悦,此是法喜,在中国出为人,这是我前世的造化(《读<</span>西藏生死>》);舍利回忆出生向世界报到的第一天/我幸福地哭了,成人身难/百千万劫难遭遇(《描述:生命流程》);此肉身必成法身。舍利在《佛,沉默的圣哲》这一首佛艺艺术俱臻至境的诗作中,对释迦尼由人成佛的过程,佛的品格佛大相状、佛的功德与众生修行成佛之道,做了全面精准论述。佛陀是大彻大悟了的人 “永远想的是他人的人;世上拿诺奖的高人大都愿意虔诚跪在佛的足下 “佛说,众生是迷惑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一语指出人间修行路,佛在前面走,众生跟着行。舍利在这一大队行列里静思默想,悟出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涅槃知物语/心净生菩提

舍利诗歌里的佛和人 ,就是真实尘世里的佛和人。那个背背篼卖洋芋的人是一个佛,这个佛是正在讨饭吃的人。诗歌批判与美学的力量,在变石头为黄金,木头为金刚杵——古老的宗教意象新生并结集了。世界上不能没有佛,也不能没有人;无佛无世界,无人无世界。当代的觉者,不相信佛是神,更不相信人是神。

九  佛经。佛寺。佛塔。

再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佛经佛寺佛塔是极端重要的,提供了内涵思想、活动场所与神圣象征。三者和修行人的对应关系,佛经有经典性的说明。《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教徒建寺造塔,或彩画形象,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 “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䌽,幢旛钱宝物供养,固然是虔诚者所作功德,蒙佛护佑;然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金刚经》把读佛经明佛义遵奉以行的意义说得形象明晰至深至重,是经《福智无比分》: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有人以此般若波罗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诵读,为他人说,于前福德不及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无数,譬喻所不能及。闻经生信,信心不逆受持,读诵,书写,奉行,为他人解说,其所得功德至大至高无可超。这一重要修行教理,在《金刚经》之《依法出生分》、《无为福胜分》、《如法受持分》、《持经功德分》、《能净业障分》、《能化非真分》中也得到了世尊佛心佛口的反复阐释,一义七从佛口出,此义至重非轻。世尊又在《金刚经》中指示,佛经在处即有佛。《尊重正教分》: “随说是经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供养如佛塔庙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世尊又指示佛经在处即为塔;《持经功德分》: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此类佛理,其他种佛经也有说明。《无量寿经·慈氏见》: “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坛经·疑问品》: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家中有经即为寺。《法华经·分别功德品》: “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起塔 “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僧众。是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若有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如敬佛。佛祖在是经《如来神品》明示: “能持见经者,则为见我,见经如见佛。

梅川居士舍利,地住僻方,家境贫寒,度日无余财。一书生唯有经卷诗书,固时固地,方便善巧,读经事佛,行善事佛,以法为诗,以诗传法。舍利因信行称义,自铸肉身为佛寺: “住在无人烧香叩头的寺院/我就是我的方丈/我就是我的和尚/自己诵经给自己听(《自慰的方式》)。他把自己的肉身视为父母搭建的活动板房,再把这座会思考会说话的板房,当成求法证悟的道场,从自性中寻找佛性,改良轮回生死的命运(《求证内心的菩萨》)。舍利赤手空拳唯有一心,在经卷中万里长征,心无挂碍,终而找到/灵魂永栖的栖所,就是国家(《走进天命》)。在人类明日毁灭的预言发出时,舍利顾视天空土地,眼光清明通透,彻底认识了自我: “我的肉体就是一座没有香火的寺院/我的灵魂就是我供奉的住世活佛(《2012年,谁言世界末日》)。这个居士诗人是大无畏,并向世界回向大无畏了。

佛祖是朴素的,佛法是朴素的,真理是朴素的。佛祖西来之路,玄奘西行之路,朴素得唯有沙子铺地。古代求法弘法者东西来去,身无分文,被经卷压弯腰还是颠扑而行。佛跟权势金钱无关。佛爱穷人与弱势有情,甚至献出自己的血肉。舍利对真净大法,受持,信解,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奉行。香案上的舍利诗歌,吹尘见佛日,金刚明静坚固,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普通百姓众看见,正是自己造寺起塔的好材料。权贵与富豪们把自己的不义之财,大把捐给寺庙建造金碧辉煌殿堂;在大年初一到寺院争烧头香,抢做拜佛积极分子;发达地区有头有脸者还在家中供养和尚,或定期请和尚吃华美功德素宴。不义之人正在向圣洁的佛祖行贿,想买通大能者保佑他们平安无事发更大不义之财,财上加财,官上加官。但佛是绝不会买他们的账认他们的财的,感到他他不明事理太可怜了,心生悲悯……不义者人身,或遭法律的绳子,或遭黑社会的刀子;他们以及他们的二代三代,将堕落到最黑暗处。在社会主义中国,《地藏菩萨本愿经》,应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一起,作为官员的必读书。此建议似风马牛,但实有用。

十  謦欬。

謦,咳嗽意;欬,咳嗽意;謦欬,喻人谈笑,发出咳嗽声。佛祖虽是众圣中尊,但也是人,且为世闪之父(《法华经·譬喻品》),故他也有普通众生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让人亲近,围绕他的诸菩萨原来也是芸芸众生。他们时时谈笑且传出咳嗽声,似融洽和美一家人。《法华经·如来神力品》记叙: “释迦牟尼佛及宝树下诸佛,现神力时满百千岁,然后还摄舌相。一时謦欬,俱供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地皆六种震动。诸佛弟兄们围拥佛祖,共相谈笑弹动手指,二种音声不断,这是人间大家庭团聚的温馨热烈景象呀。佛祖为此温情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往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诸佛馨欬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震动。佛祖诸佛谈笑间,已传法于广大众生而喜悦。

舍利听见过父母亲老祖父的咳嗽声,他是他们的身边人很熟悉了。舍利受持读诵佛经,作法事助念佛咒,和佛神交已久,也是佛身边的人和佛很熟悉了。在一些机缘天降的时刻,舍利听到了佛的咳嗽,领会了佛的旨意,并且写进诗里了。生死那样苍茫无界呀/再深的谋略与算计/在神的一声咳嗽里消散(《苍茫谁说话》)。人算不如天算,红尘万条妙计,抵不过佛一声咳嗽。耳朵是心境上升高的菩提/在夜间,一只睡觉/另一只站岗 /他听见有风吹草动/有时仿佛是神的咳嗽/有时好像是鬼的号叫(《听见》)。神鬼交战的黑夜,佛门中人夜眠仍保持警惕,分辨神的咳嗽与鬼的号叫,保证黎明前的安全 。卧床不起的母亲学佛念佛,心中已有灵犀。聆听鸟鸣和风吹的声音/像神佛的咳嗽在窗前走过(《致失眠并瘫痪的母亲》)。母亲会意,佛来看顾他的子民了。不得不忆念2005年的秋天/命运之神,轻咳了一声(《回首:苍茫岁月》),舍利闻声接受了佛的警示,在以后日子里,以佛的忍辱波罗蜜滋润心灵,消弭宿世孽障。

舍利写佛的咳嗽,并非只是出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熟读佛经在佛经中实有所本。在一个无神论的国度,舍利的唯一真神是佛。佛数微尘数,佛如恒河沙。舍利在低处行走,在风尘众生中,能见到无数劳苦人,那都是佛。舍利听见了过去世佛的咳嗽,听见了现在世佛的咳嗽,听见了未来世佛的咳嗽,那都是天意神意,汇聚成了他诗歌的宏亮声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