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包容冰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4

[转载]话说“民刊”

$
0
0
原文地址:话说“民刊”作者:侯川

话说“民刊”

文/侯川

 

  可能是我曾经编过民刊的缘故,也可能是我曾有不少作品发于民刊的缘故,也可能是民刊受特权、人事、圈子及主流意识影响相对较少的缘故,对于民刊,我向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民刊的坚持,甚至艰难挣扎,那种远远胜过官刊的纯粹文学追求,让人仿佛感到了人生的希望、失望与绝望交替明灭及种种黑暗折磨带来的痛苦与欣慰。
  我对于民刊的特殊感情,特别地与这几本刊物有关:
  一是《今天》。一九七八年底,北岛主编的《今天》诞生于北京郊区一间小农舍。作为一九四九年后第一份非官方的文学刊物,它张贴在北京的政府机关、出版社和大学区,两年后被查封,一九九零年夏天复刊。《今天》出现在中国大地,无疑与“文革”中成长的那代人有关。他们探寻出路,孕育力量,在集体失语的沉默中吶喊、拼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与艺术的开端。
  二是《同代》。《同代》的创刊时间我暂时还没有搞清楚,大概在上世纪八〇年代吧。它是由兰州大学封新城创办的,在当代诗歌界曾产生过很大影响。《同代》曾发表过海子、韩东、于坚等人的诗作,尤其发表海子的《亚洲铜》等诗作的时候,海子在诗坛还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同代》有如此眼光和水准,这对我实在震撼不小。当然,《同代》诞生于兰州,自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
  三是《星火》。兰州大学历史系学生张春元创办的《星火》,当时因为发表了北京大学“右派学生”林昭的诗歌作品,而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相关的一干人,包括林昭、张春元、杜映华(曾任漳县县委书记,后任武山县委副书记,因同情、支持张春元而被判死刑,后平反。笔者),因为批判“文革”,坚持真理,或枪决,或判刑,或劳改,真是惨烈之至,令人揪心。荒远偏僻之兰州,而有张春元,而有《星火》,其幸邪?其不幸邪?每念及此,无不心如刀割也!
  像《今天》《同代》《星火》这样的民刊,生于民间草野,发自真情真理,洞穿黑暗,烛照人心,天光幽微,前路依稀。妥思陀耶夫斯基有言,民间有一些冥想者。历史,将会永远记住它们;后来者,将会从它们这里汲取思想与智慧的力量。
  由于对民刊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近些年来,接触的当下的民刊也比较多。福建晋江的吴谨程,每年都在编民刊年选,在全国甚有影响。天津诗人罗广才主编的《天津诗人》,关注诗歌新人,注重选稿质量,广泛联系诗歌界同仁,加强交流,切磋诗艺,影响日益扩大。我与罗广才本人曾经在网上有过联系交流,对他的诗歌造诣与精神,甚为感佩。耿来主编的《中国文学》(香港),面向海内外发行,封面版式设计典雅考究,选发稿件不拘一格,为广大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鞠剑锋主编的《海岱文学》,利用高密之地利,得到了莫言和余秋雨的关怀和支持,面向全国征稿,坚持办刊多年,所发作品颇有质量。福建诗人老皮主编的《诗歌蓝本》,坚持多年,成绩颇多,影响颇巨。包容冰主编的《岷州文学》,立足本土,放眼四海,广纳百川,大气厚重,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已正式出版二十八期,惠及无数文学同仁,可谓功德无量。安文海主编的《甘肃诗人》,虽未见过纸刊,但从网上了解到,有正式书号,刊物设计、稿件质量都不错。八零后代表诗人曹谁与九零后代表诗人庄苓等人编的《西风带》,设计精美,新潮大气,有个性,有主见,有艺术眼光。刘居荣主编的《杏花》,独自坚守,含辛茹苦,执着坚持几十年,苦闷,欣慰,贫寒,屈辱,关怀,理解,迷茫,求索,千般滋味,恐怕只有刘居荣自己心知。另外,我还曾收到过《陕西诗歌》(李晓恒等编)、《湖南诗人》(邓如如主编)、《大西北诗刊》(知闲主编)、《陇中诗阵》(尚军主编)、《河柳》(汪云杰、云霄主编)、《铁城之声》(涛声主编)、《憩驿》(王巍巍主编)、《大漠》(薛文琴主编)等刊,还曾在网上了解到《老家》(韩东主编)、《黄河诗报》(王竞成主编)、《大地湾文学月报》(赵三娃主编)、《轨道》(孙立本、潘硕珍主编)、《洮河》(乔举平主编)、《临洮文学》(赵举民主编)的些许信息,都在各自的道路上探索前行着。
  民刊者,生长于民间也。民刊,或如山间清泉,淙淙流淌;或如松间明月,其境澄明;或如道旁野花,芬芳四溢;或如星光璀璨,照见阴霾;或如大河奔流,其景壮阔……民刊,应该属于民间文化之范畴,它和其它门类的民间艺术氤氲着文化的地气,蓄积着文化的营养,培植着文化的土壤,吐露着文化的新芽。视民刊如敝屣,则民族文化为敝屣也;弃民刊如草芥,则民族文化为草芥也。我不知道在国外有无官刊、民刊之说,而在我国,竟有官刊民刊之别,这两个概念,几乎无人不知。如今,民刊发展此起彼伏,官刊状况江河日下,这大概也是社会转型期之一种表象吧。按理,官刊与民刊,应该是相容相生的,但是,如今的官刊,虽不再有以前的光辉与声威,但依托官刊之人士,借助体制之便利,对于民刊之发展,并不给予多少关注,或者说无甚兴趣可言。这种情形,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实在是有百弊而无一利。民刊,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相对于民刊的开放、平等、自由,所谓官刊,确实到了应该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时候了。官刊的诸如“文坛老大”意识、政治宣传意识、名位功利意识、人事应酬意识、哥们圈子意识等等弊病,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7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