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三,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佛教深密法境和佛教美学圆融一体的文字般若。
佛教诗歌必须弘扬佛理佛义。舍利佛教诗歌的最显明特征,就是他以佛教居士身份写佛诗弘法,这就和教外俗界一般诗人也写佛诗抒俗情有了佛缘亲疏运近的不同。舍利是修行者,他的诗就是他的修行心证记录。他修行的主题内客,就是他的诗歌的主题内容。“觉行慈航”是修行历程,《觉行慈航》是诗歌流脉。
舍利修行有七大主题:持戒读经、觉悟净心、弘法传道、救若拔难、破邪指迷、问道朝山、助念往生。舍利佛诗的主题同样也是这七大主题。我以我手写我心我行,佛心佛行即是佛诗。舍利依教义熏习,修行和诗中皆存戒定慧、四谛、三十七道品与六度。
舍利前三部诗集《我的马啃光带露的青草》、《空门独语》上下卷、《内心放射的光芒》上下卷,皆有佛诗的两种情形,一是佛在语言中间说话;一是佛在语言后面说话。到这部《觉行慈航》,舍利把佛请到所有诗境每一首诗歌的现场,全都在语言中间说话。因此佛在人世间的现场感十分强烈,画面感十分逼真生动;佛在人身边的温暖感十分亲切;也说明舍利对佛法义理的深入程度又进了数程,贴近佛身有须臾不可分离之态。
由于佛法境界的扩充和提升,引发诗歌境界的扩充和提升;佛之八功德水涨潮托浮诗之波罗蜜多渡船升高,佛境变诗境,舍利佛教诗歌就出现了王国维所说诗歌的新境界。“境界”一词,本由佛口所出,现在由诗人口中所出复归颂佛三身的诗歌中了。舍利佛诗,写佛国国土与尘世真景物,写佛菩萨与佛弟子的真感情。佛和学佛人的喜怒哀乐是真切的,佛土境界与佛心境界成一完整的佛教境界,故成“最上”之诗。有佛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独绝”。读舍利佛诗,须细读深辨,找出作者之“我”,必能发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作者说佛语,有我之觉悟;作者引佛语,诗人之心跳为佛语节奏。舍利佛诗“写景”实写极乐世界福地与人间秽土,“造景”则设计尘世和谐小区。舍利佛诗有大境界,观照全球全国风云聚散,有小境界,洮河鱼儿游来牙利村麻雀飞去,大小境界俱入佛眼。王国维评论古代诗词的赞语,大都可以用来欣赏舍利现代白话佛诗。严羽所谓“兴趣”,王士祯所谓“神韵”,不若拈出“境界”二字为探佛教基本。然舍利佛诗,即有“兴趣”,亦有“神韵”,更有“境界”。王国维指出诗要以“气象胜”,舍利佛诗有《华严经》之富贵气象,有《金光明经》之庄严气象,有《法华经》之华美气象,有《无量寿经》之极乐宏愿必成气象,确已达成了气象上的“殊胜”。王国维服膺“尼釆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称赞李煜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伟大的词人李煜虽是亡国之君,但其作品因有宗教感情而伟大。农家子舍利是基层的劳动者,虔诚的佛教居士,他的佛教诗歌也是“以血书成”的文学,不但以对佛陀的信仰来担荷人类的罪恶,而且以佛陀的信念来构建人类的幸福,俾使人人都有健全的精神。
《觉行慈航》共收诗241首,内中有长诗22首,短诗219首,短诗中有十八首长达五六十行的长短诗。长诗一般都在二三百行间,最长者一千多行。这些诗是舍利在2013年—2015年的作品。三年间诗人读经听经修行,精进早晚,求道不休,证觉升上新境界;作诗端正身心,绝欲去忧,培育心中佛花,诗歌升上新境界。
舍利极善于写长诗,此前已写倍可称道的长诗23首。《上路的人已顾不得回首沧桑》、《空门独语》,《禅心俗语》,《读<<font face="宋体">西藏生死书》、《回首苍茫岁月》等等都是已有定评的长诗。《觉行慈航》显示长诗丰收景象,共有长诗22首。佛思饱满,诗思饱满,滋生出诗人不可遏止的抒情叙事欲望,有事待叙有情待抒,犹如恒河奔流,激发长列佛涛佛声。古印度佛教伟大诗人马鸣记述佛陀生平的九千三百行长诗《佛所行赞》,也是在这种佛教激情内力作用中写出来的。
《觉行慈航》的二十二篇长诗都印着佛陀行行下断的脚印,响着无量寿佛金声玉振的善言(有的长诗短了些,但其气势长振不歇,我也归入长诗)。《我的亲人,我的家园》、《想起残破的家园》、《和灾难擦肩而过》是三篇地震长诗,不像一般诗人借地震残象写畸景畸情以炫吊诡诗技,而是以个人骨肉之疼贯穿众生之苦,借《无量寿经》无上佛法增力增信克难排灾,狠批俗世享乐主义未日情结,宣传唯有精神家园万震下倒。《在东天目山闻道念佛》,《在观音山祈祷》、《在现实因果教育里获得解脱的方法》、《转折》四篇,是修行求法记事。俯首善书,站立讲台,远行浙粤,跪在佛前,恳请慈悯救护。《如是我闻》、《道歌》、《觉悟与昏沉》、《走出迷惑的误区》、《腊月断想》、《生死可怕,轮回路险》、《修远》、《中秋漫语》八首,是舍利弘法见证结集。佛经如佛寺,读经即见佛。舍利见佛了,佛对舍利说法了。舍利像诵经结集“如是我闻”的阿难一样,说“我是听佛这样说的!”佛能证明舍利诗歌所结集的是三藏、三学、四谛、五蕴、六道轮回、涅槃解脱、十二因缘……“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我闻者,能持之人也”(《法华文句》)。《年关散记》、《在传统文化里寻根问祖》、《中国梦,岷州情》、《知音观觅》四首是一个当代佛教徒的心灵自白。舍利有开放包容的视域,宽阔无限的思想领地,把西方哲学、中国儒学、自然科学、耶稣基督教义,融入佛陀圣体,使他的的教主至尊之身更博大丰满。佛无来去,舍利尊敬一切流派诗人,悦纳远来岷州腾跃的当红诗人,也不忘把深情的祈祷与祝福送达边缘夹缝中的孤独老诗人。
五百行长诗《觉行慈航》,有充分理由应该列入近几年来中国诗坛难见稀有的优秀长诗之列。从纯文学角度看,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性。场面的描绘,环境的铺陈,人性战胜内心矛盾和外界诱惑的心理刻画,很不容易的完整呈现了长诗各个段落的斑斓意境;推及到宗教,则由幽深诡秘而见人间当世景象。作为佛教诗歌,不可思议的万德圆满,妙宝庄严,应被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文学史所记载传世。
《觉行慈航》记一个佛子艰苦修行中的大彻大悟,圆觉明妙后带领众生共上大乘巨船,离此岸行走登彼岸的愿心。佛子从尘世起步向佛走去,捶胸顿足般的忏悔着过错,号啕哀哭般的以泪洗罪,渡洮河过黄河,登岷山望灵鹫山,跋涉于雪域高原与沙漠戈壁。途中把大烦恼地法中的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与小烦恼地法中的忿、覆、悭、嫉、恼、恨、谄、诳一一放下,把贪、瞋、痴三毒一一放下,把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全部放下。佛子——就是居士舍利轻松走到佛前了,跪拜,右绕,聆听佛的教诲,看见了佛的三身,认识了尘世的三科,接过了佛的三宝。佛子信心满满地返回人间,向众生包括冤亲债主正回向自己修行功德和佛的一切恩典。
《觉行慈航》相当于《圣经》的所罗门诗篇,写诗的佛子却是一个清贫的佛界圣徒,相当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中的保罗式的基督教圣徒。走过觉行长路的舍利看见了:
人与佛究竟有多远
一张白纸的厚度——
一念迷,众生
一念觉,佛陀
一张白纸上有佛经,一张白纸上有佛诗。读懂这张白纸上的菩提般若文字,汲取这张白纸举重若轻的力量,“学会放下是一种境界”,放得两手空空,只抓住佛法真理: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
在我心里,淡入淡出
孝养父母,事奉师长,慈心不杀
跪在世尊的足下,晨昏顶礼膜拜
水低成海
人低成佛
当我顿悟这样的真理时
才把内心潜伏的傲慢与偏见
逐出境外
当舍利把人间一切秽物逐出境外,他修行就获得了新境界——成佛,他写诗就获得了新境界——佛教美好大诗。一张白纸上有微尘那样多的佛说法,有微尘那样多的人念经,白纸万劫不坠。这是佛教史的奇观,这是舍利的佛诗。
短长诗《怀念父亲》里有一个真实的父亲有一个真实的人子。千行长诗《父亲,母亲》里有一个真实的父亲一个真实的母亲,有一个被他们所生被佛所教的佛子。这是一首史诗,讲述陇中一个农业家庭的生活历史,讲述两个老年农民学佛往生的履程,粘泥带土的语言血泪倾诉了佛眼中尘世一隅的真相。
这首激情叙事的长诗对生活兜底的暴露读来令人悲凉心酸。最底层农民的辛苦、饥寒、疼痛,心灵的痉挛导致的血泪的家庭倾轧争斗,一无遮掩地展示出来,显示着诗人的勇敢无畏及对佛祖的忠诚——苦难是佛教的源头,贫穷冲撞的农家是直通佛路的修行道场。苦苦菜的苦叶苦花在地平线上摇曳,陇中山地的黄昏整个渲染为苦苦菜的黄昏,挎着盛苦苦菜篮子的饥饿的苦孩子回到家门,闻到水煮苦苦菜的苦涩味道,看到蓬首垢面的母亲坐在灶门口填柴,看到疲惫垂首的父亲坐在屋檐下吸着旱烟。当苦苦菜从儒家仁义的《救荒本草》跳出来变成菩提花的大愿也就成熟了。无量寿佛四十八大愿实现,居士舍利马家沟一个大愿实现。农民夫妇的本心佛性恒在,年老时在人子的奉养与佛子的指引下,走上了净土佛道,临终往生到极乐世界了。最后的尊严是尊严地死去,成为最高的尊严。生时尊严倘有缺失的农民夫妇在佛子助念往生中最后获得最高尊严,在彼界受苦人的尊严永不会失去了,《父亲,母亲》是挽歌,也是新生祝福颂。
时下充斥书肆的名人传回忆录,专事歌功颂德,虚美隐恶,为尊者讳,身脸贴金;先已失实,最后失信,成为笑谈之资。佛经尊重真相,记事真实不虚。《罗摩经》讲述佛陀生平,记尊者功德,亦不避谈佛陀“青发盛年,尔时极多乐戏,装饰游行”;《佛本行经》描写佛陀为太子时,与婇女入浴,“诸女围绕,明耀浴池”;但此等荒戏皆成佛陀求法动因;《楞严经》记阿难“食次经历淫室”,被摩登伽女“淫躬抚摸,将毁戒体”被世尊搭救。舍利长诗,继承佛经实相实录传统,打破“家丑不可外扬”陋习,壮枝病叶俱在一树,病叶落矣。茂树立天地间。舍利叙事抒情也得到了正果,都是正知正见,使人倍感佛法可敬,诗史可信可传。
这样的舍利,不偏不斜,不增不减,对人对事,都在中道,才达到了这样的正悟:
父亲,母亲
岁月匆匆,人生苦短
这一世相逢相遇,不是我来讨债
就是向你们来还债
说不清前世的因缘际会
谁是谁的父母,谁是谁的儿女
谁是谁的恩人,谁是谁的仇敌
舍利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短短七句偈说明了父母与儿女的精神关系,把佛教的一个基本常识,用个人经历推演成最高的绝对真理。大汉民族自从接受了佛教,就产生了和儒教相支撑的新境界——一等人佛徒孝子,二件事读书耕田。
《觉行慈航》中的短诗二百多首,也多见佛思大乘艺术上乘的佳作。最可称道的是《经幡飘动的雪域》组诗五十八首,显示了舍利写作短诗的才能与成绩。《经幡飘动的雪域》是故去不多时的著名画家李树勤的佛画集,描述西藏佛教圣境圣情,收画五十八幅,配诗五十八首。舍利于画家辞世前二个月得此佛画集,佛教诗人读佛画觉到佛心涌动不已,以诗表达感荷;此时尚不知画家已走,阴阳两隔;知情后觉念心更炽更深,于两个月内作出诗歌五十八篇。一佛诗对一佛画,诗题仍用画题。舍利读佛书《西藏生死书》,写出了优秀长诗《读(西藏生死书)》,生死梵唱;读佛画《经幡飘动的雪域》,写出了优秀的短诗组合《经幡飘动的雪域》,天地佛歌;不是佛缘的善巧作用,何有此二件灵迹出现。五十八篇绵绵呤唱,是清朗肃穆光明普照的安魂曲,天上的人在听,地上的人在听。
旷古的遗存
李树勤
旷古的遗存
变成神的化身
屹万世耸立
沐四季风云
看沧桑事变
总亦成为过去
太阳的微笑
送去多少四季黄昏
旷古的遗存
包容冰
长路漫漫,人烟稀缺
垒垒兽骨刻满无字铭文
星月穿越万年的时空
不留文字,悄无声息
犹如“旷古的遗存
变成神的化身”
真理洞穿历史的慧眼
于风尘中埋得更低
血腥与屠戮点播历史
沧海桑田。沉沦颠倒的那一刻
何其销魂
嘛呢石下
蛆虫们谈论天下大事
谁来掌控这个世界
塔顶栖息的兀鹰不言
却把万里江山
收揽在自己博大的胸怀
画面中以水墨勾勒出的倔强坚硬的线条,似觉高处寒冷的丛丛枯草灌木长枝纵横交错,赭色远山前俯后仰,暗铁色的佛塔耸立于虚无缥缈的天空,塔下有褐色山石堆垒的嘛呢堆;藏族男女向着佛塔匍匐着身子磕着长头而来。藏传佛教密宗的神秘圣境,沉默无声心有灵犀的深红色藏民,以充沛的能量向人间幅射着佛的存在不失信息。画家李树勤感知“旷古的遗存/变成神的化身”。沧桑已过去,沧桑正到来,唯有神和人民永存。诗人舍利以居士心领的佛义和修行体验,佛诗精准契入佛画,对“旷古的遗存/变成神的化身”作了当代尘世的解析和远眺,诗比画更接近现实泥土。慧眼接通真理,看穿杀戮与血腥,蛆虫在嘛呢石下喋喋不休欲成天下霸主,塔顶兀鹰不言而明世界属谁掌控。佛画——配画诗——舍利佛诗,三者在佛法佛义上一脉相通。画家以画写境,配诗点画。诗人对画境作诗,犹如面对真山真水,写出真情真意契合了画家之心境与藏族民众之心境。佛语诗语自由舒展,如七宝落地朗朗作声;又被串起挂在圣山冈仁波齐山腰对着圣湖闪烁光芒。中国藏族人民在地球最高地域聚合为最密集的佛教群体,他们的信仰如最高的阳光空气一样纯净,没有一丁点物质渣滓。生亦喜乐,稍适即足;死亦无惧,今晚脱下的鞋子明早准备不再穿上。信仰指数就是幸福的指数。藏民以世上最忍耐的苦行方式去靠近佛,一个长头三千里,身内血液像河水一样流,骨头像石头一样响,叩得大地震动众山低昂。舍利诗歌《读(西藏生死书)》是一个三千里长头,《经幡飘动的雪域》是一个三千里长头。
舍利短诗细分起来,可分成佛诗、禅诗两大类。佛诗重教义,禅诗重禅趣。不管佛诗禅诗,都是写修行证悟的。人们读之,都能受到真理教育,欣赏佛悦禅乐。
《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明因识果》、《听经闻法》、《狂心顿歇》、《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妄念丛生》、《把根留住》、《圣哲惧因,凡夫怕果》等篇类似佛经佛偈,各说一段佛理,说修行之程,说能观之界,说所证之果。《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等篇类似禅师禅诗,俱各写出波罗蜜多之名、用、体的圆满成就。《为一位友人默哀了三分钟》、《这些难得的莲友》、《助念的秘密》、《在静默中酝酿一首诗》、《二月初二说往事》、《某个星期天的思索》等篇类似禅宗公案实录,有天台宗“三乡”气象: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闻法要。舍利诗歌中多有震聋发聩的佛家警句,类似禅宗《五灯会元》中的禅师藏机露锋的语录,实为现代禅宗语录。如:“我继续卸车/直到把龌龊的肉体全部卸给大地”(《这个灰濛濛的天空》);“每颗微尘有八万四千亿罗汉,打坐修炼”(《进入七月》)“脱掉肉衣再换佛服”(《在传统文化里寻根问祖》);“江山与美女,抵不上一根稻草的重量”(《在孤独中寻觅》);“外国总统虽然洪福齐天,都不如/中国茅坑里的蛆命大”(《东天目山采茶》);“觉悟的蚂蚁背着一部《无量寿经》/走在回家的路上”(《修远》丿;“给心镶上三只眼睛/一只耳朵”(《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打得妄念死/养得法身活”(《妄念丛生》……和著名的《神会语录》比比,差什么不?只多了时代意识。这些警句充分说明了七宝财有竭,四句义无穷。
舍利短诗不短,潜伏长长佛理,对挂满佛花佛果的功德林(也有他的培育劳动)挚爱相护,义愤填鹰地讨伐火烧功德林的唯物质魔鬼:
哪来那么大的一腔怒火
把经年的一片功德林
烧成灰烬
—— (《火烧功德林》)
舍利短诗活泼泼地体现着佛教美学:
一朵花正开
一朵花又落
只有鸟儿在花枝间嬉戏
碰落的花蕾
飘在地上
像一锭无人捡起的白银
——《听花辞》
舍利佛诗的新境界,正是定在佛教深密法境与佛教美学圆融合一的文字般若上,当得法藏比丘一赞:“说法狮孑吼,广度诸有情。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花”(《无量寿经·心成正觉》)。法即美,美即法,法美不离是佛诗。
四、舍利是现代汉语白话佛教诗歌的主要写作者与推动者。
佛教因创法弘法而需要诗歌,大乘小乘佛教各种佛经的偈颂都是诗歌。佛经中有短诗,至于“雪山半偈”;佛经中有长诗,至于一经十万偈。佛传作品如《佛所行赞》、《佛本行经》均为长诗。中国佛教诗歌历经三个阶段有三种形态。一是汉译佛经佛传本生故事中的佛教诗歌;二是诗僧诗禅(如皎然、齐一、贯休、道潜、惠洪、明本、苍雪、紫柏、憨山等)和俗界诗人或在家居士诗人(如谢灵运、王维、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等)创作的古典文言佛教诗歌(敦煌遗书中有民间歌谣体佛教曲辞);三是现代汉语白话佛教诗歌,“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至当代已成规模,舍利是主要的写作者与推动者。称舍利是中国当代著名佛教诗人,绝非溢美虚言,在众多佛诗禅诗诗人中,舍利的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广泛。
唐代佛教诗人白居易认为,诗僧有两种,一种是“为义作,为法作,为方便智作,为解脱性作”的专业弘法诗人;一种是“为诗而作”,虽为僧人却只写与社会上一般俗界诗人同样的诗。即如现代学者钱钟书所指,这种诗僧诗禅“貌为缁流,实非禅子”,与一般诗人无别,只写“诗人之诗”,并不弘法。舍利有在家居士身份,真信实信把佛当成身家性命,虔诚作诗弘法,不似假禅以佛号为诗扬名。舍利为诗歌追求诗歌的美学境界,为弘法深解佛法的当世方便智意义。舍利佛诗,是“弘法之诗”,也是“诗人之诗”。舍利的诗歌状态就是当下多数佛教诗人的经典状态。
舍利诗歌语言,诗语即佛语。舍利诗歌讲真话,国运家祚人和俱在如来所是的真语、实语、如语中,而把如来所非的诳语,异语逐出诗外。汉语的很多纯良部分已被商业与意识形态玷污,不复能为诗歌生色。舍利诗歌以民众的规范汉语为底本,吸收大量佛经语言,提高了诗歌的纯洁性。佛经语言一开始就丰富健全了汉语,现在又在拯救诗歌,引导诗歌往生于净土复活。舍利诗歌一方面继承更新了中外现代诗歌技艺;另外一方面又多得益于佛经中有效的夸张、比喻、排比、回环、形象化、意象化等等艺术修辞手法;能够娴熟使用佛教文学作品谋篇布局、叙事说理的善巧策略。在舍利诗歌中,能见到《法华经》的美妙比喻,《维摩诘经》的宏富想象,《华严经》的神秘意象。佛经中的肉衣变成了舍利诗歌中的活动板房,佛经中的大乘渡船变成了舍利诗歌中的航空母舰。黄卷存身的佛经佛诗,庙堂书斋呤诵的古典文言佛诗,曾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现代白话佛诗,把佛教资源融入现代人文,改善人的精神向度,愉悦人的复杂感情,提升众生建立人间净土的信心,是当前戾气弥漫中不可或缺的文学样式,四句偈能令天下清净太平。作为当代的“造偈弟子”(古印度佛教诗人称谓,见《受岁新经》),舍利的诗歌功德是僧俗两界共见的。他修行境界与诗歌境界合为一个境界一起上升了。
世尊在《圆觉经》中教导说:“见种种境界,心当生稀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义,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意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这是诗教。汉译佛经佛诗偈颂和长行散文并聚佛义,古典文言佛诗和一般古典诗歌自在平等,唯现代白话佛诗在现代诗歌中尚处在边缘,但其有一种其他诗歌不能企及的殊胜,就是佛诗能超越语言,可以只住在文字上。文身(文字字符)不是语言,名身和句身才是语言。佛诗的文字就是相当于陀罗尼咒的神秘莫测的隐喻,不念经只念佛的佛教徒,眼看文字手摸文字就能汲取诗歌巨力。汉译佛经是古印度佛菩萨和中国古代僧人共同创造的神品,现代白话汉语佛诗是现代诗人以佛经为蓝本创造的神品。舍利站在佛教诗歌的新境界上,各流派诗人站在各流派诗歌的新境界上,他们都是中国当代的优秀诗人。
2016年10月25日·深圳仿佛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