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岷州文学》创刊十周年回顾
1
回首往事,十年岁月沧桑迷离,如梦如幻,一切事物都在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巨变,难以复制也不好描述,失去了原初的光泽和韵味,乃至变得面目全非,本末倒置。犹如一个人走着走着就老了,走着走着就突然消失了;一件好事做着做着就节外生枝,做着做着就悄无声息,不见踪影。
遥想当年,既是2006年的一个夏天,一群文友聚在一起喝酒聊天,间隙,由我发起倡导,提出创办一份文学杂志的想法,立刻得到张道才、涛声等文友的响应。首先,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问题,钱从哪里来?大家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乱扯不休。当初,我们又想起了在岷县博物馆任馆长的张润平,在维新乡任乡长的石志平,在县区划办任主任的黄进,在闾井军马场任厂长的唐明汉等先生。这几位同志都是我们熟识的朋友,平时多有往来。当时,张道才就打电话邀来了黄进先生。黄进听说几个文人喝酒聊天,一兴奋拎了两瓶酒立即到场,称兄道弟,一时气氛更加热烈。我是第一次认识在行政单位工作的黄进,感觉大方慷慨,口齿伶俐,一见如故,三下五除二就成了朋友。我们给他说明想法,拟邀请唐明汉任编委会主任,黄进、石志平、张润平为编委会副主任。刊物主编由我担任,涛声和张道才为副主编。黄进先是谦虚推脱,后来就勉强接受了。我打电话邀请石志平、张润平,他们都满口答应,同意协助贡献绵薄之力。当天,通过商议,刊物就定名为《岷州文学》,季刊,大十六开本,128页。编委会成员由郑文艺、潘硕珍、景晓钟、包柱生、胥肇平等组成。
2
从那一天起,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我就奔跑在关于筹措资金的路上。首先,参与者自筹资金。石志平、张润平每人1000元,包容冰、涛声、张道才每人500元,总共集资3500元。这点款只是一个引子。我从乡下跑到城里,从城里又回到乡下,几个月来不知找了多少人,跑了多少路,收效甚微。后来石志平找人求情,向财政局要了4000元,中途被截流泡汤。为了筹款,大家在一起多次磋商,争论不休,观点不一,原来的计划竟然出了意想不到的问题,矛盾嘎然凸现,只因意见有了相当大的分歧,黄进和涛声首先自动退出……
由于矛盾的激化,创刊号几乎到了腹死胎中的危险时刻,石志平又挺身而出,联系企业拉赞助,多方筹措,费了不少周折,历尽了酷暑严寒,《岷州文学》像一个十月怀胎难产的婴儿,终于在2007年元月问世。编委会主任唐明汉,副主任石志平、张润平。主编包容冰。副主编张道才、郑文艺、潘硕珍。《岷州文学》的面世,成为了岷县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她像一缕腊月的暖风吹遍古老的岷州,温暖了许多文艺界同仁的心扉。同时,有人议论纷纷,一份民刊,名字倒不小,岷州文学,好大口气,有人心里不服气,但事实胜于雄辩。
《岷州文学》创刊号的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刊物从内容质量,版式设计,开本印刷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尤其得到文化界人士的高度称赞。创刊号首发座谈会,邀请了社会各界名流,党政机关领导,岷县文学界、书画界知名人士等50多人参加,可谓盛况空前,气氛热烈。石志平先生,那时三十出头,年轻有为,思想认识超前,做事慷慨大气,干脆利索。虽在政界供职,却没有小政客的那种利欲熏心,斤斤计较的短浅目光。他喜欢文化,支持文化,出谋划策,鼎力相助,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几个月来,我们确实喝了他家不少酒,也吃了许多饭,联络、商讨、开会等大多费用基本都由他承担。石志平,可以说是《岷州文学》创刊问世首当其冲的有功之臣啊!
3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我们白手起家,手无寸铁,真是空手套白狼。没有活动场地,只好借张润平博物馆的办公室凑合,存放杂志,偶尔三两个人开个小会,商量事情。编辑文稿,没有固定人员,手写稿无人打字,也没有电脑,石志平的妻子在她家的电脑上帮助打稿。那时,即使有电脑,我们谁也不会操作,困难重重,真是一言难尽呐。
一年要出版四期,经费、稿源都是大问题。向全国名家、大家约稿也不容易。一方面没有稿费,又是民刊没有名气,人家瞧不起咱们。另一方面当地有钱人观念更是落后,漠视文化,不情愿出资赞助,有钱宁可吃喝玩乐,无度挥霍也给你文化方面一毛不拔。为了周转下一期的印刷经费,我们只好多方联络,找一些地方小老板,每一期给他们企业或公司做点宣传,拉点赞助。同时,我和石志平抽空跑乡下学校,找校长,托熟人发行一些。可想而知,有的校长素质好,无论如何多多少少帮助发行几本。却有的校长一毛不拔,一本都不要,被拒之门外。记得有一个中学校长说,书刊我们一律不要,那东西无人看,如果吃饭进歌厅我请你们。当时,我们听了感到多么难堪,只有灰溜溜走人。确实,我们像讨饭一样几乎跑遍岷县所有中小学,看了形形色色人的脸。比如说,托人给有的学校带去十本,人家只要五本,五本又退回来了等等……想想那种不给面子的“打击”,至今感到脸似乎还在发烧。
在一个普遍不重视文化的时代,人人向钱看,大都以吃喝玩乐为时尚,不读书、不学习,办一份文学杂志简直是一种愚蠢的举措,人家把我们叫做穷酸文人,像丧家之犬,到处乱跑,何苦来?我们把每期出版的杂志,无偿向各机关单位赠送;向全国文学界的大家、名家、杂志社的主编,投稿作者赠送;向省市县主要领导赠送,每一期的邮寄费需四五百元。大多时候,都是我自掏腰包。为了扩大《岷州文学》影响,我们在杂志的封二开辟“岷州人物”栏目。主要介绍岷县籍在外工作,有一定成就的成功人士。有的是科学家、教授、市长,有的是县委书记、县长、亿万老总等等,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给家乡的文化助一臂之力。可是,介绍了好几位“岷州人物”,杂志寄出去后杳无音讯,希望像肥皂泡般破灭,只好作罢。
4
有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两年后,杂志社聘请的顾问,编委组成人员都有了变化。有的人看到无利可图,自动退出;有的有名无实,丝毫作用都未起。别说帮一分钱,一句帮忙的话都不说,实在是失去了徒有虚名的意义。因此,我们去掉了几位顾问,副主编和编委,又吸纳了一些新的力量。可想而知,这一动作,无形中就得罪了一些人。有的在背后打烂板,说风凉话,找岔子,抓辫子,有的见了面脸色陡变,拂袖而去。因为我是主编,大都把矛头指向了我。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这一个虚名还了得,多少人其实都非常在乎啊!然而,我也希望你理解,这一份民刊又不是官场,一无利可图,二不是什么官衔,要那个虚得不再虚的虚名干啥,岂不叫明眼的人看了耻笑吗。
为了杂志的发展,我不再考虑那么多。古人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我不希望有那么多的虚妄的酒肉朋友,不希望有见利忘义、虚情假意的所谓交往,用来装扮自己苍白的门面,自欺欺人。一切就顺其自然吧,我毫不在乎谁来谁往。我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不爱凑热闹,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去出头露面,夸夸其谈,乃至卖弄风骚。
世间的事复杂多变,难以捉摸。人心是肉识不透。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好事不做,光寻找别人的缺点,找他人的茬子,伺机抓人的把柄,干些损人不利己的龌龊事儿。《岷州文学》在生存极其艰难的岁月里,有的人希望赶快倒下去,早日停刊;有的人躲得远远的,一种坐山观望的态度,不冷不热,不即不离;有的人挖空心思想找麻烦,滋事生非,去领导那儿反映,说我不务正业;有的人也办了报刊,树山头,拉人马,搞竞争……面对种种现象,我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沉默不语,如如不动,任其流言蜚语、明枪暗箭乱舞,毅然决然走自己的路,真正像个乞丐,行走在四处化缘求助的路上。
5
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更离不开有识之士的支持。《岷州文学》虽然是一份民刊,但立足岷县,面向全国,我们宣传的都是岷县的风土人情,物华天宝,这是打开了一个让外界了解、认识、走进岷县的很好的窗口,有何不可呢!历届四大领导班子、县委宣传部和各界贤达人士都非常支持《岷州文学》,给予润物细无声地呵护。在一些主要会议上,相关领导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认可。这样,在精神上给我们起码也有了极大地鼓舞!这也是《岷州文学》成长发展的主要基石。县政协原主席何义忠、副主席黄玉生慧眼识君,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官员,非常重视地方文化,对《岷州文学》的生存发展起了十分重要桥梁的作用。当我们走在举步维艰的困境的时候,他们多次联络岷县龙头企业——甘肃岷海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峰先生,希望给予支持帮助。
张峰先生,其实我早有耳闻,久仰大名。他是安徽人,曾在陕西某大学任教。后来弃教从商,来岷县创业发展,大有作为,成就斐然,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岷县第一家修起十层有电梯的岷州宾馆,成为一件爆炸新闻,轰动一时。当结识张峰先生,一如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岷州文学》有救了。他不是我想象的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商人,他谈吐文雅,风趣幽默,见多识广,大气睿智,俨然大学教授的修养和气度,是个真正的儒商,很慷慨乐意支助,并表示愿意长期合作支持。这样一来,我们就推选张峰先生担任《岷州文学》编委会主任,兼任岷州文学杂志社理事会理事长。同时,又增加了景小勤、赵成德、李为民等几位老板壮大了理事会成员。有了张峰先生的鼎力相助,这是《岷州文学》走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义十分重大。记得在一次文学活动中,张峰先生说,“文人瞧不起商人的铜臭味,商人看不起文人的穷酸味,如果把他们联合起来不就是一种特别的香味嘛!以后你们就不要为印刷费操心了,抓好稿子质量,办出一流的水平,办出地方特色。”有了张峰先生的话,我就放心了,基本放慢了四处奔波化缘的脚步,把双休日、节假日全部用在审稿,约稿,编刊、联络作家、诗人等方面。人在乡下,心系八方。
6
连续几年来,《岷州文学》如期出版,一年四期从未间断,成为岷县文学艺术界的一块重要阵地,发表了当地老中青如许作者的诗文;发表了全国各地大家名家的各类文艺作品,杂志声誉鹊起,影响越来越大,得到全国文艺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好评。2011年,我们和《西部散文选刊》杂志社联合举办“全国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走进岷州采风暨第三届中国西部散文节大会”活动,著名作家王剑冰,史小溪,刘志成,诗人胡弦等30多人走进岷州,让更多的作家、诗人和书画艺术家走进岷州,实地全面了解岷州风土人情,感受“千年药乡” 历史氛围,凸显岷州文化现象,谱写岷州人文精神,讴歌岷县发展建设的新篇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留下了美好的文学艺术活动记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3年,和甘肃省文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梦·岷州情——全国著名诗人作家看岷县”活动。全国著名作家诗人走进岷州采风,其中有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王珂、霍俊明,著名诗人谢克强、胡弦、高凯、卢卫平、阿信等二十多人,名流云集,盛况空前,轰动了中国诗坛。
2014年,张峰先生提议举办首届“岷州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活动。通过历时半年多时间征稿,共收到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参赛作者的诗歌稿3261件,共计9825首。散文稿件2159篇。通过初选,复选,隐名编号终评打分的评奖方式,最终确定诗歌26人,散文26人获奖,特殊贡献奖9人。2015年1月31日,首届“岷州杯”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组委会公开发布了奖项评选结果。极大地宣传了岷县,全国有几千人通过百度搜索岷县的资料,了解岷县,描写岷县,使岷县走向了全国,极大地提高了岷县的知名度。
2015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当代诗歌奖(2013—2014)颁奖暨首届“岷州杯” 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颁奖盛典活动,把两个奖项放在一起颁发,气氛隆重热烈,史无前例。来自全国的著名诗人,教授、评论家、翻译家等三十多人,其中有著名诗人、评论家唐诗、杨志学、王珂、蒋登科、南鸥、洪烛、梦凌、唐毅、庄伟杰、马启代、任立等,翻译家汪剑钊、高兴、苏菲等,大家欢聚一堂,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同时召开了岷州诗人包容冰诗歌研讨会,走访红色革命圣地腊子口、三十里铺等处采风,了解岷县人文地理、红色旅游,灾后重建,极大地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影响深远,具有极其深远的重大意义。
在一个偏避落后的西部县城,连续三次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大型文艺采风活动,在甘肃实属罕见,总耗资近百万,都是儒商张峰先生慷慨解囊出资承办,谈何容易啊!
7
岷县,古称岷州,有陇上旱码头、小香港的别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都市的繁华和人口仅次于兰州,天南海北的商贾云集岷州,贸易交流货物,洽谈生意,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关键这里是名闻天下的千年药乡,出产驰名中外的药材当归,天下无与伦比。2011年3月,张峰先生提议出版一期《岷州文学·当归特刊》,让文化人为当归正名,为当归立命,让养育了岷州儿女几千年的当归插上文化的翅膀,飞得更远更高。当归是岷州人经济来源的主要支柱产业,代代相传,功莫大焉。可是,岷州人“只因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并没有意识到她的可贵,只有智者的眼光才会发现当归的伟大,才能为当归树碑立传,流芳千古。《岷州文学·当归特刊》的出版,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迅速传向国内外。许多文人墨客、书画艺术家们挥毫讴歌、赞美当归的神奇妙用,抒发对当归情深意笃的感情,描述当归历尽寒暑,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一些研究当归的学者专家,托人找《当归特刊》,收藏研究。
2013年,张峰先生又提议编辑《岷州文学·千年药乡传奇》特刊(第一集),邀请著名作家陈忠实为该刊题写书名。岷州是古老的千年药乡,千百年来,一代代岷州儿女繁衍生息在这片热土上,播种当归,耕耘当归,流血流汗,一定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有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人物。这里又是三国的董卓和貂蝉的故里,大禹治水时代有十二金人出现在这里,轰动朝野。红军冲破天险腊子口,在这里休整57天,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到达了陕北……
这里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这里有以当归为核心的二百多种药材吐气如兰,照古耀今。而当今的张峰,就是一个传奇的岷州人物,将二十多年的青春年华奉献在岷州,他的企业带动了岷州经济的发展,他的思想推进了岷州文化的繁荣,他的文化情怀影响了岷州一代人懂得如何去奉献,他的精神鼓舞了我们,如何去做人。这样善于施舍,眼光远大的传奇人物,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大书特书吗!
8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面对当今道德沦丧、良心泯灭的复杂社会乱象,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堕落到六亲不认、精神空虚、吃喝玩乐、娱乐至死的可悲地步。处在这样的世道,我们不能同流合污,不能见死不救。究其根源,不是人们的过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圣贤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结果。头脑清醒的人,胸怀世界的人,所作所为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他以佛陀大慈大悲的悲悯情怀想救渡世人。诚然,我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乱象中抽身而出,戒杀食素,滴酒不沾。虽然人微言轻,力量微薄,哪怕是父母妻儿,亲朋好友,随缘而与,绝不攀缘,没有苛求。多年来,我学佛做人,忏悔改过,读经明理,修身养性,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身作则,写诗著文,表达个人领悟宇宙人生变化的思想,经常劝化父母亲念佛,皈依佛门,最终念佛生西。确实,我尽心尽力,了却了一桩莫大的心愿,问心无愧。
回想当初创办《岷州文学》的初衷,就为了给文朋诗友搭建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我们办刊的宗旨是以文载道,以道化人。立足岷州,面向全国,不搞小圈子,思想开放、视域开放。十年来,《岷州文学》基本保持传统的办刊思路,发现新人,培养新秀。保持以文学作品教育、陶冶人的情操为主导,以激发人的正能量、正思维,恢复人的仁义礼智信,弃绝杀盗淫妄酒,建立众生平等、爱护自然的大同世界为目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结晶的思想,尤其佛家思想更全面、更完善,最适合中国人的根性,完全概括了儒家和道家的全部思想内涵:即入世,又出世;即出世,又入世的圣贤教育思想。
故而杂志开辟了与佛学文化有关的诗文,每期登载一两篇,以丰富刊物的内容。明智的读者非常喜欢,受益匪浅。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有极个别的人就大为惊诧,四处乱说,造谣诽谤,企图不良。其实说怪也不怪,世间任何事情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但是,反对要有理由,要站住脚,要有事实根据。可是你对佛法一概不知,没有读过一部佛经,乃至神佛部分,神鬼不分,何况佛法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仅凭你的一点中小学知识来判断是非,胡言乱语,考量佛法,岂不是狂人啸叫,极大地暴露了自己的愚痴、无知、可怜。迷信在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破除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运动思维中,至今没有走出来,还想着再来一次什么三反、五反运动,给他人戴上什么什么的帽子,看热闹。想来真正的滑稽、可笑,感到多么可怜。其实,迷信的是你,而不是他人!
8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十年来,《岷州文学》不但发表了著名作家贾平凹、余秋雨、罗伟章、乔叶、王剑冰等多人的小说、散文,发表了林莽、呼岩鸾、谢克强、高平、娜夜、路也等百十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尤其培养推出了本地作者90后诗人张元,青年诗人李广平、包艺容、包文平等,小说作者李开红,李林陇,散文作者包福同、贾学辉、刘文珂、董普民、张广智、林薇、王循礼、卢龙、鱼瑞萍等十多位新人,有的出版个人专辑,有的荣获黄河文学奖、马家窑文艺奖、“岷州杯”全国诗文大奖赛等国内奖项,走向了全国。支持鼓励老文人金辅汉、张大鹏、王吉环、王学勤等发表了多篇诗文,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推出了域外作者雅兰、汪彩明、朱泉雨、刘居荣、包红霞、商磊、胡芳芳等百十位诗人作家,出版个人作品集,在全国一些报刊频频发表作品,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
尽管当下社会在电视、网络、手机的极大冲击下,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岷州文学》没有引起更多的人重视,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纸质文化传媒载体,她的意义和作用与前面的那些东西截然不同。手机网络的东西旋生旋灭,昙花一现,是速朽的,只作短暂的消遣、娱乐、打发寂寞的时光而已。而《岷州文学》,可以说有百年不朽的存世价值,多少年过去,也许有人找出来翻阅,查史,找到前辈远去的脚印和声音,包括工作、生活的轨迹和人生的思想价值。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黑暗的,混沌的,愚昧的。人类几千年文明的发展史,靠的是文字记录传播,靠的是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没有文化的民族是野蛮的,是悲哀的!
9
十年光景,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是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一本纯文学刊物来说,走过多少艰难坎坷的曲折道路,生存发展到今天也实属不易。全国的民刊几百种,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都有,旋生旋灭,朝生暮死。尤其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当今社会,能够坚持不断走过十年的各类民刊着实不多。《岷州文学》季刊,从起初的128页,发展到现在的198页,共出刊43期(特刊3期),共发表各类作者约3000多人次,累计文字1300多万,出刊32万多册,全部赠送给县域及全国各地文朋诗友,价值大约960多万元。其实,她的价值和意义绝不能以金钱估量,意义大于价值百千万倍。
十年磨一剑,十年一代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多少人和事变了模样,各奔东西。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顺应自然,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在所难免。遥想当初那种单纯和锐气,争争吵吵,嚷嚷闹闹,见异思迁,耐不住名利的巨大诱惑而分道扬镳,谁是谁非好像难以定论。不过一切都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就让它过去吧。佛的眼里没有好坏之分,是非之分,只是缘分的问题。因缘而聚,缘尽而散,都属正常。
十年总结,十年庆典,这是《岷州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值得记住。十年来,如果没有全国各地文朋诗友的大力支持,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没有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的支持,没有张峰、刘永辉、景小勤、赵成得、包锐、杨小燕、李晓斌、李为民等老总的鼎力相助,《岷州文学》确实难以走到今天。尤其张峰董事长,一如既往扶持、支助,并把《岷州文学》的发展列入公司的一项主要工作,当作企业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甘肃岷海制药公司的企业宗旨是“造老百姓吃的药”,为了救治人类的疾病,健康幸福。那么扶持《岷州文学》也是为了救治人类的灵魂,为了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为恢复几千年传统道德和良知摇旗呐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岷州文学》披荆斩棘,一路走走来,得到社会各界和同仁们的一致高度好评,取得了十年可喜的成绩,归功于岷海人的长期支持,归功于儒商张峰聪慧的眼光和智者的抉择。
张峰支助了《岷州文学》,《岷州文学》塑造了张峰一代儒商的高大形象!
2016.9.16·岷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