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瓦檐青苔生禅芽
———王明韵《赠》赏析
呼呼岩鸾
诗人王明韵去了一趟寺庙,有了几行行迹,有了几点感悟,写了一首诗《赠》,确然是佛寺灵雾滋育出来的玄妙禅诗。
汉传佛教的汉传佛寺,有弘佛法传佛义导引僧侣信众修行的基本宗教功能,但其选址构建的中国特色的山林之美与山水自然之趣,又成了处处开放性的公共园林;这是和黑格尔指出的由内敛原罪之心出发所构建的封闭性的基督教教堂很不相同的。中国的佛寺内既有佛家四众做佛事,也有俗众进去游览观景,暖冬避暑,品茗清话,读书修业。中国的俗世诗人多有宗教感情,有的就是居士;有的虽无佛家身份,但内心以佛教为信仰;他们都常去寺庙亲近佛祖,结交僧侣,给自己的精神找一个清高的好去处。诗人去寺庙必以诗记其行。王维《香积寺》,杜甫《登龙门奉先寺》、《忘兜率寺》、《登惠义寺》,白居易《天竺寺七业唐避暑》、《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大林寺桃花》、《宿清凉寺》,宋之问《灵隐寺》,张祜《题青龙寺》,姚合《春日游慈恩寺》,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朱庆余《与石昼秀才过普照寺》,杜苟鹤《题开元寺阁》等等,都是写名寺的名诗。诗人还结伴游寺礼佛。王维、王缙、裴迪、王昌龄同游青龙寺;杜甫、高适、芩参、薛據、储光羲同游慈恩寺,俱各作诗。历代诗僧诗禅则以寺为家,著名的有道标、皎然、灵一、光宣、栖白、齐已、贯休、寒山、道潜、惠洪、莲池、紫柏、憨山、藕益……都有写寺庙的诗作。《全唐诗》收诗五万多首。写寺庙的诗有五千多首,足见寺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镇地位。古代诗人的寺庙诗歌,佛理与山水圆融,闪烁异彩。
当代诗人王明韵也是游寺得诗,只说寺在岸边,惜未说寺名;但不防人们赏析诗中满溢的活泼禅趣。
昨天,我去了岸边的寺庙
不上香,亦不给菩萨磕头
雨在下,花在开
一只雌鸥
从湖水和我之间飞过
一首诗
一壶酒
一场病
这些命运的藤萝
一次次
减少着我的心跳
让我相信
瓦檐下的青苔
是一种守望
菩萨啊,请诅咒我
庇护另外的人吧
花绕青枝的时刻
那只雌鸟,正在孵化
云端上的空
寺庙是湖岸边的寺庙,在雨中,有花开着。一座孤庙花雨中。而此时到这个庙里的人是个什么人呢?不是佛家四众吧?一只雌性湖鸥在他和湖水之间飞过,他的行迹正在暴露他的身份。他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禅者,一如基督教世界中的文化基督教徒。敬佩、理解、尊重基督教的教义,肯定其文化价值,并在世俗生活上遵守其伦理道德,但不曾归入其教规礼仪中。此刻在寺庙里的这个人正是这样的一个禅者,又是诗人,一个参禅的诗人。禅在哪里?在湖边。“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五灯会元》,天衣义怀禅师禅语)。这禅意被诗人苏轼看见了参透了:“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一个当代诗人也在湖边,一只鸥鸟也飞过他的身边,飞上云端去孕育禅意了。其实是诗人在用一只鸥孕育禅意。
然而他又不给菩萨上香磕头,这正是一个文化禅者的作风,见菩萨生禅思足矣。在没有人我执、法我执心无挂碍的啊赖耶识上这吀见佛不着相。禅宗的大禅师往往如此,唐五代之神宴禅师立于菩萨座前看天,果能看见“金鸟一点,万里无云”的佛陀光明世界(《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当代诗人王明韵站在雨中寺庙前看见一只鸥飞去,知道他飞到云端的五蕴皆空中了。诗人只在菩萨金身前站着悟法,且看别的人上香磕头。这些人是些什么人呢?“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未造。拟将修福欲无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他们只给自家修福德,不是大乘利乐众生。修福德不是修功德。诗人明白六组惠能在《坛经》中留下的这篇无相颂偈的道理。何况,贪腐的罪人们还混在迷人们中间在给菩萨上香磕头,向菩萨行贿,恳求神保护他们平安无事继续升官发财。诗人是悟者,不是罪人,不是迷人。
庙前湖水澄明,诗人不屑和迷人与罪人同流,只向鸥鸟的无迹之迹去寻觅那一个缘起性空。忽见藤萝,命运的藤萝在自己的诗酒之病上打结,“减少心跳”。六根六尘,六根六结,六结是六根烦恼。“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怎么解结,化烦恼为菩提?“世间解结之人,必先见其结”(《楞严经》)。诗人先见结后解结,缘于相信庙堂“瓦檐下的青苔”在守望着六根六识生长出正知正见的六度空了。草木瓦石,具有佛性,人不自见者多。法常禅师说:“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就是佛法大意(《景德传灯录》。诗人也能从“瓦檐下的青苔”看出至深佛理。此时此际,命运的藤萝已无碍与他的命运了。虽然 《梵网经》四十八轻戒禁绝饮酒,但一个俗世诗人写首诗喝壶酒生场病,本是一种雅事,并不会陷于“性佻达,不抅细行,游狎邪”的明末著名诗僧雪浪洪恩的“摩登伽鸠罗摩什之谤”(沈德潜《万历野获篇》)。
诗人从瓦檐下的青苔得到的觉悟是,只求菩萨诅咒自己,或因饮酒过错和对佛不上香不磕头的不敬,而去庇护别人,这大异于一般人对菩萨的祈愿。诗人之愿是一种伟大的佛愿,世尊发愿:“愿一切众悉入涅槃,若一众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楞伽经·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是一种伟大的菩萨愿,阿难与众菩萨发愿:“如一切众生未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楞严经》卷四)。因此菩萨不会诅咒这样的人。观自在菩萨也对这个人说咒,说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观自在菩萨把整部《心经》二百六十字,都给了一个觉悟到这种程度的人,在花绕青枝的时刻,帮助那人眼中心上的那只雌鸟,孵化出“云端上的空”,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空”。
这云端上的五蕴皆空,空而有,有一首真正的禅诗,设眼中寻常物事为譬,取心中佛义禅理之喻,绝非托名禅诗的戏说戏论博人一笑的伪禅诗。写这首真禅诗的诗人有一点点狂态,能辨识空中飞鸟的雌雄,却也不是狂禅的故弄玄虚。诗名为《赠》,赠者有意,受着有福了;就是那个诗人要求菩萨庇护的人,他(她)如能解诗意,则能度一切苦厄。
朱光潜说过,诗歌不能缺少宗教的支撑。王明韵诗歌朴实厚重的语言中,总有一种很柔和的力量在安慰着人,这就是佛和菩萨对生活的所指和确认。“我焚香,菩萨说/请给你爱的人写一首诗/于是,我用繁体字写下/愛”(《远方》)。“我捡拾起一把枯叶/在它的腐烂中/咏诵咒语和经文”(《我在这里等你》)。“像钟梵经文中的植物/开满庭院/花蕾和骨骼上沾满露水”(《回到唐朝》)。佛和菩萨也都是人,王明韵诗歌中不论有无宗教符号显身,都是给人的觉悟拔除道路上的荆棘,而且,“自己种草自己吃/用花和它的果实还清债务”(《我即将启程去远方》),这就是当代以身饲虎形式的佛教精神了。
2 2015年5月11日·深圳围岭山

